1999年,一项名为“液—液—固三相萃取新工艺”的脱酚棉籽蛋白工业化技术在国内问世。在此后的十余年里,历经三次蜕变,该工艺先后形成三代脱酚棉籽蛋白加工技术。受惠于这项技术,小小的棉籽衍生出一个年销售收入近50亿元的大产业。目前,国内采用该技术已建成40余条生产线,年加工棉籽约120万吨,年销售收40亿元,利润3.6亿元。脱酚棉蛋白产品正在给饲料及养殖行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据该技术研发人之一、苏州中钿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房诗宏介绍,饲用脱酚棉籽蛋白是一种全新的饲料蛋白,它不只是脱除了游离棉酚的普通棉粕,还是一种含丰富氨基酸,且氨基酸平衡好、蛋白变性小、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的饲料蛋白。我国是饲料蛋白资源紧缺的国家,存在巨大的蛋白原料缺口。同时作为产棉大国,我国年产棉籽约1000余万吨,采用新技术提油后的棉粕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蛋白质含量可达50%以上,年产量超过400万吨。如果这部分蛋白能得到充分利用,将部分缓解我国蛋白原料的供求矛盾。
但由于传统工艺生产的棉粕中含有棉酚等抗营养因子,限制了棉籽饼粕的有效利用。为更好利用这一饲料资源,国内外一直在探索棉籽粕的有效利用途径。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房诗宏和刘进才自1992年开始了脱酚棉籽蛋白技术十余年的研发历程。1994年,房诗宏、刘进才带领科研人员在历经多次工艺选择和无数次的试验之后,形成了独创的脱酚棉籽蛋白第一代技术——液液固三相萃取新工艺。此后又经过近5年的工程化研究,1999年,他们正式将脱酚棉籽蛋白第一代技术推向市场,形成了棉籽蛋白加工行业,棉籽蛋白产品开始被饲料行业普遍接受。
在推广液液固技术的同时,房诗宏、刘进才他们发现这一技术存在溶耗高、能耗高、设备放大困难、生产规模不经济的缺陷,于是着手研发更新换代技术。在科研人员的潜心钻研下,一次浸出、积分离心式脱酚及双塔耦合精馏技术(简称二代技术)、膜强化萃取法棉籽脱酚工艺技术(简称三代技术或膜强化法技术)相继开发成功。运行结果表明,新一代技术彻底解决了液液固技术中存在的设备及技术问题,具有生产成本低、能耗少、操作简单、废水零排放、生产规模随意放大等优点。
膜强化法技术目前已申报两项发明专利,其与第一代技术相比改进显著,回收溶剂的蒸汽消耗降低约50%,设备数量减少,溶剂泄露大幅下降,溶耗降低50%以上,电耗降低20%以上,设备故障率降低,操作弹性增大。
目前,位于德州市夏津经济开发区的苏州中钿科技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德州中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已建成了日处理600吨棉籽的流水线,该生产线采用了当前最先进的第三代脱酚棉籽蛋白生产技术。在未来3年时间里,中钿生物的产能将扩大3倍,达到年处理加工50万吨棉籽的能力。届时,中钿科技将成为国内最大的脱酚棉籽蛋白、棉籽油、棉短绒生产加工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