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10月份开始,国内
顺酐市场上演高台跳水,短短2个月时间,市场主流价格从11000元(吨价,下同)暴跌至年末的6000元,跌幅45%。当下,2015年即将过半,顺酐市场依旧难见起色,1-5月份价格基本在6000-7000元低位震荡。如此惨淡的行情,一方面归因于成本面的塌陷,但究其根本,行业自身的产能过剩、发展失衡才是最主要因素。
从产能状况来看,目前我国顺酐总产能在170万吨左右,其中正丁烷法产能约56万吨,其余都是以苯氧化法为主。未来我国顺酐装置新建、扩建的步伐还将继续,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亚邦化工在建的10万吨/年正丁烷法装置以及江山化工拟建的10万吨/年正丁烷法顺酐装置。据统计,至2016年国内顺酐总产能预计将超过200万吨,正丁烷法顺酐占比有望达到40%。
产能大幅增加,产量却增幅有限。统计显示,2013年我国顺酐总产能143万吨,产量约74万吨;2014年国内新增产能28万吨,产量增幅却不到3万吨。厂家年均开工率不足50%,有部分装置处于常年停车状态。虽然从原料成本角度而言,正丁烷法较苯法更有利可图,但是随着顺酐市场屡创新低,正丁烷法生产状况也较为堪忧,部分加工成本较高的厂家已经出现亏损局面。
从下游来看,不饱和聚酯树脂(UPR)作为顺酐的第一大消费领域,约占其消费总量的70%。由于行业准入门槛较低,不饱和树脂企业参差不齐,粗略统计,目前我国不饱和树脂厂家达到200家以上。产能过剩,加之终端建筑行业放缓造成需求停滞,树脂行业开工率大幅降低,行业利润大幅缩水,从而导致顺酐需求增速放缓。其第二大下游BDO行业同样不容乐观。受传统电石法的冲击,顺酐法BDO明显处于劣势,高额亏损导致目前国内部分顺酐法BDO装置常年停车,因此BDO行业对顺酐需求的贡献度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难有提升。
进出口方面,虽然目前我国顺酐以出口为主,但其出口量微乎其微,以2014年为例,全年进口量432吨,出口量为3.0万吨,较2013年变化不大。因此,依托海外市场转移、消化国内过剩产能的想法显然不切实际。
中长期来看,低迷行情将成为顺酐市场的主旋律。对于企业而言,虽然国内顺酐市场供需有所失衡,但新的发展机会依然存在。产业链的做大做强,高端精细产品的开发,是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强抗风险能力的最佳途径。未来,随着国内正丁烷法顺酐装置的集中上马,传统苯法装置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届时部分产能较小、技术落后的顺酐厂家势必将退出舞台,市场将在一轮残酷的洗牌中寻求新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