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中国纯碱经济联合体旗下7家重点企业出口增长50%以上,增势明显好于预期。在国内纯碱供需严重失衡的总格局下,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成为业内骨干企业的主攻方向。近年来国际纯碱生产布局变化,为扩大出口提供了机遇。原料盐价格持续低迷,又为纯碱出口提供了有益价格支撑。业内人士认为,今年国内
纯碱出口可望保持10%以上的增长。
出口量增价稳
2014年上述7家企业共出口纯碱136.8万吨,占全国出口量的76.4%。各企业出口量分别为:山东海化26.8万吨,青岛碱业18.7万吨,大连大化2.2万吨,连云港碱厂33万吨,唐山三友32.3万吨,山东海天20.3万吨,天津渤化永利3.5万吨。显然,这种有益分流,不仅减轻了企业压库负担,增加了经营业绩,也对缓解国内市场压力起到了很好作用。
据了解,2015年上述企业计划出口纯碱142万吨。而截至今年一季度,实际出口41万吨,同比增长50%。其中,连云港碱厂凭借区域和港口优势继续领跑,同期出口超过10万吨,山东海化、唐山三友均超过8万吨。尤为可喜的是,联合体企业均实现了较好的产销平衡,半数企业保持零库存,最大库存也低于4万吨。
同时,出口价格继续平稳,基本与国内市场价格保持一致,并没有出现让人担忧的竞相压价争抢出口的不利情况。因此,在纯碱出口保持量增价稳的同时,业内企业均保持了月度盈利数千万元的良好业绩。
国际需求利好
纯碱出口形势呈现良好递增局面,主要是国际纯碱市场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
一方面,鉴于环境因素束缚,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停止或削减了纯碱生产。例如,美国已于10年前彻底终结了氨碱生产,改用天然碱;而同样有着丰富海盐资源的日本也于2004年关闭了最后一座氨碱厂,所需纯碱改为进口;甚至连氨碱法鼻祖的比利时索尔维公司也已经彻底关停了氨碱装置,比利时变成纯碱输入国。显然,这些以往的纯碱生产大国,已经不再向亚洲供应纯碱,相反却腾出了市场空间,给国内纯碱出口提供了机会。
另一方面,由于纯碱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每个国家都存在一定的增长性的刚性需求。特别是东亚、东南亚地区,以及非洲部分地区。美国与欧洲有关国家随着产能的退出和减量,转而对我国纯碱的依赖逐年上升,日本、韩国、泰国、尼日利亚等国家市场也得到进一步拓展,其中,韩国KCC、泰国佳殿和日本三井等重要公司需求增长明显。
原料价格走低
纯碱出口有利可图,则主要得益于国内盐价长期低位徘徊。近年来国内原盐产能不断增加,特别是山东、江苏等井矿盐开采提速,致使国内盐产能已达1.3亿吨,随着新增产能陆续释放和产量逐年增长,盐价呈现逐年走低趋势。2014年盐产量达到9000万吨,同比增长400万吨以上,预计今年还将继续保持产量递增。相应地,盐价出现持续滑落,目前多地市场普遍跌至吨价180元以内。
同时,受海运运费大幅下降的影响,印度、澳大利亚等国的原盐也不断抢滩中国市场。双重挤压下,市场盐价只能节节败退,短期内难于回升,构成了纯碱行业实质性利好。
新产能令人忧虑
然而,业内人士担心,国内纯碱扩能热度不减,过量产品都去争挤并不宽松的出口渠道,最终将引发种种乱象。中石化南化公司连云港碱厂销售处副处长孙传明表示,当前全国纯碱总产能已突破3000万吨,过剩接近1000万吨。而随着新增产能的集中释放,国内市场供应压力进一步加大,冲击出口不可避免。
据孙传明介绍,国内苏北和青海两个地区纯碱扩能较快,且新增装置规模动辄60万吨以上,每年新增产能都以数百万吨计。
“需要提醒的是,新增产能冲击市场往往不计成本,搅扰市场秩序的后果更严重。在国内市场难于消化的情况下,新产能就必然转销海外,这无疑会引发新一轮价格战,导致纯碱出口效益严重下降。”孙传明忧心忡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