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贵州紧急督查违建甲醇燃料加注站
贵州紧急督查违建甲醇燃料加注站
  • www.chemmade.com
  • 2014-12-18 09:43:34
  • 每日经济新闻
  •     甲醇燃料的应用既能延伸煤化工产业链,又能带动甲醇汽车工业发展,而“西南煤海”贵州在推广甲醇燃料上可谓不遗余力。
        
        不过,昨日(12月17日),从贵州省商务厅官网获悉,该厅近日对肆意建设汽车甲醇燃料加注站,扰乱成品油市场管理秩序的行为发布紧急通知并进行专项督查。
        
        据了解,贵州今年7月底才正式获批成为国内第4个甲醇汽车试点地区,贵州还提出了2014年在全省布点甲醇燃料加注站150个以上的目标。试点不足半年,贵州就遭遇了甲醇加注站“肆意建设”的尴尬,而贵州省商务厅明确提出,“甲醇汽油现阶段不宜广泛推出”。
        
        目前,甲醇燃料在国内仍处于艰难试点中。厦门大学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甲醇燃料的技术标准、环保优势和价格竞争力都还存在很多问题,甲醇燃料前景并不明朗。
        
        试点不足半年,接连发生肆意建设
        
        今年7月底,工信部下发《关于同意贵州省开展甲醇汽车试点的函》,正式同意贵州开展甲醇汽车试点工作。
        
        贵州是既未发现油气资源又无炼油厂的内陆省份,每年所需约200万吨汽柴油全部依赖省外调运。通过甲醇汽油的推广利用,不仅能减轻成品油外购压力,还有利于延伸煤化工产业链。
        
        而在试点获批不足半年之后,12月16日,贵州省商务厅公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建设甲醇等汽车替代燃料加注站有关工作的紧急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贵州各市、州商务主管部门开展成品油市场整顿工作,规范甲醇等各类汽车替代燃料加注站的建设。
        
        对于紧急督查的目的,贵州省商务厅在《通知》中表示,今年以来,贵州部分市州接连发生肆意建设汽车甲醇燃料加注站的行为,严重扰乱成品油市场管理秩序,损害了依法持证经营成品油企业的合法权益。
        
        《通知》明确要求,贵州省商务厅等主管部门加强对车用燃料 (甲醇)加注站的规划和管理,及时制止超越法定职权编制甲醇加注站和储运油库规划以及审批建设甲醇燃料加注站的做法,并优先利用现有加油(气)站网络,引导符合条件的加油(气)站进行改(扩)建,增设汽车甲醇燃料加注设施设备。该项工作须在2015年2月前完成。
        
        甲醇燃料作为汽车替代燃料,也属于成品油范畴。贵州省商务厅认为,迄今为止,国家仅出台了高比例甲醇汽油推荐性标准,而甲醇汽车试点工作也须按照限定地域、限定燃料、限定车型的原则进行。为此,甲醇汽油在现阶段不宜广泛推出,作为汽油替代品经商务主管部门批准可在一定范围内试点运行。
        
        审批手续复杂,甲醇燃料推广难
        
        在贵州获批甲醇汽车试点时,贵州省经信委方面公布,贵州省已经拥有170万吨/年的甲醇生产能力,到2015年,贵州甲醇燃料利用量将达到100万吨左右。
        
        贵州省经信委发布的 《2014年贵州省甲醇燃料推广应用工作方案》中提出,2014年,贵州省力争完成甲醇燃料推广用量10万吨,布点甲醇燃料加注站150个以上,仅贵阳市规划新增加注站30个。而从目前的公开报道来看,这些目标似乎都很难完成,贵阳市目前仅有5个甲醇燃料加注站。
        
        此次贵州省商务厅对加注站的督查似乎也给甲醇燃料加注站的推广蒙上一层阴影。据了解,这种情况并非孤例。由于甲醇汽油加注站在安全、环保等行政审批手续上较一般的汽柴油加注站复杂,试点城市之一的上海的首座加注站亦出现过延期运营。
        
        工信部早在2012年就开始在山西、陕西、上海开展甲醇汽车试点工作,试图规范并促进甲醇燃料推广应用,但甲醇加注站建设推广进程一直不理想,从而制约甲醇汽车的推广。
        
        事实上,在国内其他几个试点地区,甲醇汽车及燃料的推广并不顺利,在甲醇推广背后,各方利益也难以平衡。此外,国标的缺失成为了甲醇汽油推广的一大阻碍。
        
        而今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一路下跌,这也让甲醇的经济竞争力出现问题。另外,随着油品质量的提高和汽车技术的发展,也使得甲醇燃料在减排上的优势没有以前那么明显。
  • 文章关键词: 贵州甲醇燃料加注站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