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市场“新贵”转眼间就沦为了亏损“新锐”。精细化工新材料的母体原料
环氧乙烷,在短暂的几年间,由吨产品毛利近万元,到2012年的2000~3000元,再到2013年的500元,直至今年的全线亏损。高峰与谷底之间,高溢价与低贬值之中,演绎着资本的逐利疯狂,也尽显市场的冷酷无情。
当今,国内环氧乙烷市场之所以寒意浓,是因为供需矛盾已恶化至市场无法承受的程度。其罪魁祸首就是毫无节制的扩能运动。正是被先前环氧乙烷火暴的价格所诱惑,各路资本趋之若鹜。2005年,国内环氧乙烷产能仅有37万吨,然后数字逐年被刷新,特别是近3年扩张高歌猛进,仅2014年就将新增产能151万吨,预计到本年底国内总产能将达到395万吨。10年增长10倍的逐利冲动,终于在今天结下苦果。
当前,国内环氧乙烷市场在“冰点”下惨淡运营,前景曙光难现。
其一是受到上游乙烯的强势挤压。受全球经济复苏带动影响,近几年国际原油价格始终以100美元/桶为中轴,上下小幅盘整,从而给予乙烯价格有力支撑。有数据显示,国际乙烯价格已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吨价900余美元,涨至近年的1500美元左右。卖方市场让环氧乙烷受尽盘剥,忍痛拿货实在是无奈之举。
其二是受到下游的顽强抵制。理论上环氧乙烷下游衍生物有数千种,除60%以上用来生产乙二醇之外,其他下游主要有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凝土减水剂、醇醚、乙醇胺等系列。然而,因为我国化工新材料市场发育缓慢,有效需求每年增长一般不高于5%,因此目前常用并稍有规模的深加工产品总共只有一二十个品种,规模超过10万吨的更是寥寥无几。供应远远大于需求,致使环氧乙烷不仅涨价乏力,稳价也难,只能在惨烈的价格战中节节败退。
其三是受中东乙二醇和煤制乙二醇的联手冲击。中东乙二醇凭借廉价的原料优势,一直是国内市场的主角,特别是在乙烯价格坚挺的条件下,国产乙二醇根本不是其竞争对手,进口产品的打压作用削弱了乙二醇涨价动能。另外,国内辽宁和河南地区已建成或在建多条煤制乙二醇生产线,总产能超过100万吨。这些装置成本竞争优势明显,即使扣减运往华东市场物流费用后,也要比国内原油路线的产品廉价。
不难看出,上述因素均为制造国内环氧乙烷市场寒意的“制冷剂”。因此,欲实现环氧乙烷行业的复苏,市场趋暖和重现繁荣,必须多方发力,集聚成合力。加强产业整体掌控,充分发挥行业协作组织的沟通指导作用,避免竞争加剧加深;强化行业自律,利用好环氧乙烷装置连续运行的特点,交替安排有序生产,以限产减量来保价,力求实现供需基本平衡;引导产业化发展方向,避免出现更多的同质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