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我国南海发现首个自营深水大气田
我国南海发现首个自营深水大气田
  • www.chemmade.com
  • 2014-09-16 09:26:34
  • 新华网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9月15日宣布,“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日前在南海北部发现我国海域自营深水勘探首个高产大气田。
       
        这一深水油气田有多大规模?将对我国能源供应产生哪些影响?百姓将如何获益?
       
        大气田有多大?
       
        由于获得国家储委储量认定尚需一定程序,中海油此次并未公布气田储量预测。“从目前测试结果看,基本明确这是一个高产大气田。”中海油南海西部石油管理局局长谢玉洪说。
       
        谢玉洪说,陵水17-2气田测试日产天然气5650万立方英尺,相当于9400桶油当量。“测试获得高产油气流,创造了中海油自营气井测试日产量的最高纪录。”他说。
       
        一般来说,探明储量300亿立方米以上的气田可称为大气田。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估算看,该气田探明储量可能远高于这一标准。
       
        以中国近海最大的合作气田崖城13-1气田为例,该气田探明储量为1000亿立方米。开发19年来,天然气产量已超过500亿立方米。
       
        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3年,我国天然气产量为1171亿立方米。
       
        1500米超深水有何意义?
       
        陵水17-2气田平均作业水深1500米,是超深水气田。
       
        “1500米水深是典型的超深水。这一发现说明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基本具备在深水、超深水自营勘探的能力,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正逐步走向成熟。”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刘毅军说。
       
        从国际上看,目前从水面到海床垂直距离达500米以上的可称为深水,1500米水深以上为超深水。由于深海地质条件复杂,油气勘探开发技术难度和投入呈几何倍数增长,此前全球深水油气勘探一直为少数国际大石油公司垄断。
       
        在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叩开深水油气资源的“大门”,成为立足国内寻求油气资源的重要战略选择。
       
        深水海域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重要接替区。近年在全球获得的重大勘探发现中,有50%来自海洋,主要是深水海域。我国广袤的南海海域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其中70%都蕴藏于深海。2009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旗下的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和加拿大哈斯基公司合作在珠江口盆地深水发现荔湾3-1大气田,证明我国南海深水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潜力。
       
        刘毅军说,这一发现将加速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进程,对于保证国内油气供给和减少对外依存度具有重要意义。而深水装备和技术的提升,也将带动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陵水17-2深水大气田的勘探突破,打开了一扇通往南海深水油气‘宝藏’的大门,证明了南海深水区油气产量的巨大潜力。”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董事长王宜林说。
       
        “南海大气区”将惠及哪些区域?
       
        未来几年,随着深水大气田正式开发和投用,香港、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百姓家的灶台上,将点燃来自南海深水的天然气“蓝焰”。
       
        谢玉洪说,中海油正在规划建设一条连通南海西部环海南岛所有气区的海上天然气管输大动脉,将把深水气田和近海主要气田串联起来,建成“南海大气区”。
       
        南海西部海域目前已经是中国近海主要天然气产区,建成了崖城、东方两大天然气生产基地,并建成从崖城气田到香港的778公里输气管道。
       
        中海油提供的资料显示,在我国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分布着宝岛、陵水、乐东等众多凹陷,这些凹陷有着相似的油气地质环境和成藏条件。陵水17-2的勘探突破,证实了这些凹陷发现大批天然气田的现实性,使这里勘探前景更加明朗,南海大气区建设的“底气”更足了。
       
        谢玉洪说,南海大气区建成后,将充分满足华南和香港地区的工业和民生用气,所产的天然气还有望进入全国天然气骨干管网,对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南海大气区也将预留接入空间,为南海中南部深水天然气开发奠定基础。”他说。
  • 文章关键词: 南海深水油气田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