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在流经吉林市时回转蜿蜒,使这座城市形成三面临水、四周环山的独特风貌。吉林石化公司办公大楼就坐落在松花江畔,站在办公楼上,可以俯瞰江水奔腾,沿岸繁荣。
吉林石化公司是新中国第一桶染料、第一袋化肥、第一炉电石的诞生地。几个“第一”,奠定了其作为新中国化学工业摇篮的地位。但在长期的发展中,由于结构性等诸多矛盾制约,吉林石化公司经营一度陷入了亏损的境地。为走出低谷,实现新的发展,吉林石化公司将结构调整作为重要着力点,大力实施发展方式的转变。
吉林石化公司总经理王光军说,像吉林石化公司这样的炼化企业,要转变发展方式,必须进行脱胎换骨式的结构调整,既要注重“量”的优化,更要注重“质”的提升,着力解决“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不断提高规模和集成发展水平。
在结构调整中,吉林石化公司一方面做好“减法”,淘汰关停落后装置。装置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创效能力差,是长期制约吉林石化公司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吉林石化公司提出要“断臂求生”,先后淘汰关停了98套能耗高、污染重、安全环保隐患大的生产装置。到去年5月份,随着炼焦系统的关停,国家“一五”期间建设的“吉林三大化”全部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的吉林石化公司,染料厂已不再生产染料,化肥厂不再生产化肥,电石厂也不再生产电石,彻底实现了由煤化工向石油化工的转变。产品种类也由1150种减少到115种,产品集中度大幅提升。
在做好“减法”的同时,吉林石化公司在发展上坚定不移地做“加法”,做强做优主导产品。据王光军介绍,吉林石化公司在大面积淘汰装置的同时,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对产业链平衡有重要影响、效益高、产品市场前景好的乙烯、ABS等30个重点装置实施了扩能改造。其中,乙烯加工能力由每年45万吨提高到每年85万吨,大幅提升了整体效益。
在吉林石化公司化肥厂,党委书记祝贺告诉记者,工厂当初是以煤化工为主线的单一氮肥生产厂,经过结构调整已逐步发展成为以石油化工为主,集无机、有机和公用工程于一体的综合性化工企业。
淘汰落后,带来的是发展空间;结构调整,带来的是提高质量。
经过这一系列调整,吉林石化公司的规模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主体装置规模有9套位居全国第一、3套位居全国第二、4套位居全国第三。在产品种类减少90%、主体装置减少63%的情况下,销售收入翻了近两番。
化工是吉林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化工产业在吉林市经济版图中的位置举足轻重。从吉林石化公司一个企业,到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一个园区,围绕吉林石化、吉林化纤、吉林燃料乙醇等这些大型化工企业做文章,吉林市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化工产业结构转型发展之路。
2008年,以吉林石化、吉林化纤和吉林燃料乙醇为中心,吉林市成立了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园区的定位明确:积极壮大地方化工产业,形成中央骨干企业与地方企业集聚的态势;力争在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新能源等产业上形成链条,寻求突破。
“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借鉴国内外成熟化工园区经验,严格按一体化模式,高起点、高水平建设。”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主任崔振吉介绍说。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引进项目,首先要考虑的是,上下游产品能否连成链,关联产品能否合成网,资源能否实现综合利用。也就是说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大力进行产业链建设,尽可能拉伸产业链条,提高原料综合利用率和深度加工率,努力改变吉林市化工产业链少、短、散的状态。
例如,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生产中会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于是园区引进大榆气体公司,专门回收乙醇公司排放的二氧化碳。这些气体加工后,一部分外卖给油田注井,另一部分直接通过地下管道输给了大榆公司隔壁的娃哈哈食品公司生产碳酸饮料。
同时,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通过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耦合,充分整合园区内的企业,按照下游关联的特点,形成乙烯、丙烯、芳烃、生物化工等具有循环经济特点的产业模式,实现装置间、企业间原料、中间体产品、副产品和废弃物的互供互享关系,达到资源的减量投入、集聚生产和循环利用,努力实现园区废物的资源化和“零排放”。
借助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这一平台,随着产业链的越拉越长,吉林市多年以来一直追求的化工产品精细化率从现在的不足5%,将一路向上提高,人们印象中的“原料输出型城市”将变身为“产品终端化城市”。
而且伴随着园区建设的推进,一大批以精细化工为主业的化工企业将陆续新生。这样,吉林市化工产业依赖的骨干型企业增长路径,也将演变为骨干化工企业与地方化工企业并驾齐驱的发展局面,为吉林化工产业注入发展新动力。
谈到园区的前景,崔振吉充满信心,“到2015年,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将完成投资600亿元,重点建设80余个项目,园区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850亿元。到那时,园区对吉林市经济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