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中海油业绩暴增四成 南海作业贡献巨大
中海油业绩暴增四成 南海作业贡献巨大
  • www.chemmade.com
  • 2014-08-29 10:39:47
  • 21世纪经济报道
  •     8月28日,中海油服发布中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2.78亿元,同比增长28.10%,实现净利润44.24亿元,同比增长39.10%,每股收益0.93元。
        
        当天,中海油服股价创出近期新高,至19.73元/股,较5月低点上涨逾23.4%。有跨国投行分析师直言,这是一份超出市场预期的中报,公司一体化协同的钻井及油技服务大幅增长应是利润贡献的主力。
        
        “据我所知,海洋石油981在中建南的作业经历就是最突出的代表”,有中海油人士透露。
        
        据他介绍,鉴于中建南项目的特殊性,中建南项目业主中石油只能委托中海油服进行包括钻井在内的油田服务总包,“中海油服从前很少这样做,通过这次经历,中海油服未来将会有更多机会承接深海作业开发的总包工程。”
        
        经过5月2日和5月28日两口钻井的作业,海洋石油981半潜式钻井平台按计划顺利取全取准了相关地质数据资料。
        
        聚焦中建南
        
        中建南项目位于南海西沙群岛海域的中建南盆地,它承接了南海北部陆坡和南沙海域的构造特点,并受到南海西缘大断裂的控制,地质构造很复杂。
        
        然而,这里却被包括中石油在内的很多专家视为是具有良好油气勘探前景的“宝地”。
        
        今年5月2日,受中石油委托,中海油服旗下“海洋石油981”半潜式钻井平台按计划挺进这一地区。
        
        “由于越方一直以来的骚扰,没有外资公司愿意到这里作业,”上述中海油人士透露,“于是,中石油将两口探井的工程总包交给了中海油服。”
        
        据了解,在此之前,中海油服很少接触深海钻井的总包,总是在斯伦贝谢等国际油服工程公司总包的前提下,负责或钻井、或测井、或油技服务等分包项目,“总包是系统工程,即使你把所有分包都做得很好,也未必就能干好总包。”上述中海油人士说。
        
        但是,经过5月2日和5月28日两口钻井的作业,981半潜式钻井平台按计划顺利取全取准了相关地质数据资料,成功地完成了业主交付的任务。
        
        虽然中海油服中报中并未分项列明“海洋石油981”在中建南项目中所获取的收入,但是包括上述中海油人士在内的多位知情者均承认“所获颇丰”。
        
        中海油服中报显示,当期公司一体化协同性效应,钻井和油技服务业务持续强劲增长;其中第二季度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 95.28 亿元、30.14 亿元,分别增长36.4%、52.5%,增长呈现逐季加速态势。
        
        深海油气的机会
        
        2009年7月30日,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宏透露,中国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这两个数字分别是2008年中国原油和天然气产量的126倍和184倍,可见中国海疆油气资源的价值。
        
        为了维护中国海洋权益,中国石油企业很早就在南海相关海域、向中国国土资源部申报了自己的区块。资料显示,仅仅在中建南盆地,中石油、中石化就拥有数十个勘探区块,此次的中建南项目只是中石油旗下的一个区块而已。
        
        自2004年以来,中石油对中建南海域进行了以地震为主的地球物理勘探工作,落实了勘探目标,确定了钻探井位并于2013年实施了井场调查。
        
        “勘探前景是良好的,甚至可以说超出了我的预想”,此前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张抗即表示。
        
        而对于下一步南海油气勘探开发的计划,包括张抗等在内的专家均不愿过多谈论,但是逐步“走向大洋、走向深海”的思路已不可更改。
        
        据悉,目前中石油和中石化都已成立了各自的海洋石油开发实体,而依据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中海油被赋予了对中国海洋石油对外招标、勘探、开发的权力,“我们的区块全是自营区块,并不违背上述条例,随着对中建南项目相关资料的深入研究,总部肯定会有针对性地制定新的下一步的发展战略”,有中石油负责海洋石油运营的人士透露。
  • 文章关键词: 中海油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