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稀土价格如“过山车” 行业或再迎洗牌
稀土价格如“过山车” 行业或再迎洗牌
  • www.chemmade.com
  • 2014-06-27 09:08:47
  • 每日经济新闻
  •     有这么一个行业,产品价格可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上升10倍,但也可以在短期内腰斩,由此上演“过山车”般的疯狂——这就是稀土。
        
        稀土价格的疯狂引发了部分地区出现大肆盗采现象,各地纷纷开展打击盗采专项活动。同时,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开展稀土专项整治,推进行业整合。
        
        近日,有消息称,由工信部牵头制定的组建稀土大集团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复同意,方案将敲定稀土大集团“1+5”格局,包括包钢稀土组建成立的北方稀土集团;两大央企五矿和中铝;以及赣州稀土、广晟有色、厦门钨业三家地方企业各自组建的稀土集团。
        
        稀土被称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中国以占全球30%左右的储量一度“敞开大门”供应了国际95%以上的市场需求。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了自己的产业发展战略,在指令性开采、控制出口配额后,量减价升,中国稀土不再卖成“白菜价”。
        
        然而,不再卖成“白菜价”的稀土,瞬间又被卖成“黄金价”。江西省赣州市一位稀土贸易商表示,以稀土氧化镝为例,最高峰时卖到1500万元/吨,而在半年前,氧化镝价格也不过才200万元/吨。
        
        稀土价格如“过山车”
        
        “就像掉进了泥潭中,一点一点地往下沉。”在赣州做了十年稀土贸易的赖文利如此形容现在的稀土价格,他认为仅凭借自己的力量很难把价格搞上去,此时一定需要外力。
        
        赣州被誉为“稀土王国”,在这里从事稀土及上下游相关产业的人为数众多。那些从“白菜价”就开始玩稀土的人,基本都在2011年迎来事业最高峰。
        
        赣州龙南一家稀土加工企业的负责人廖青荣表示,那个时候(2011年)做稀土,想不赚钱都难。“产品一加工完成,马上就有人排队等着要,价格还一涨再涨。”
        
        以氧化镝为例,2011年7月高峰时期价格冲上1480万元/吨。廖青荣说,从当年初到年中,几乎所有稀土产品价格都暴涨了数倍甚至数十倍:氧化镧由2.8万元/吨涨到16.5万元/吨;氧化钕由23万元/吨涨到150万元/吨;氧化铽由260万元/吨涨到2300万元/吨;氧化钇由4万元/吨涨到48万元/吨;氧化铕由270万元/吨暴涨至2950万元/吨。
        
        受益于此波行情,2011年,稀土企业业绩非常靓丽。包钢稀土2011年营收115.28亿元,同比增119%;营业利润72.66亿元,同比增298%;净利润34.78亿元,同比大增363%。
        
        由此,稀土价格卖到 “黄金价”,而此前中国稀土一直以“白菜价”对外销售。
        
        廖青荣回忆道,稀土价格最便宜时是在2002年前后,同样以氧化镝为例,一吨才15万元,但2011年年初已升至210万元/吨。
        
        不过,高峰、低谷的转变也在同一年——2011年第三季度,稀土市场下游订单比二季度缩水近半,且下游企业三分之二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即便大企业努力托市也收效甚微。据上海有色金属网数据显示,2011年10月下旬,氧化镧价格已回落到12万元/吨~12.5万元/吨;金属钕价格为130万元/吨~135万元/吨;金属铽价格为2000万元/吨至2200万元/吨。
        
        此后,稀土价格一路下跌,据亚洲金属网数据显示,重稀土氧化镝在2013年初~2013年6月中旬,均价累计下跌约50%,轻稀土氧化镨钕同期均价累计下跌约20%,且下游需求不振,导致全行业低迷,相关上市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大降。A股稀土板块4家龙头企业2013年上半年合并净利润为11.06亿元,与2012年同期相比降40%。其中广晟有色利降幅最大,达835.63%,包钢稀土、五矿稀土、盛和资源净利润分别下降33.03%、94.46%和56.98%。
        
        2013年6月下旬,随着赣州对稀土盗采的打击与整治,稀土价格出现小幅回升,轻稀土氧化镨钕价格涨幅达40%,重稀土氧化镝涨幅达93%。
        
        从A股上市公司股价来看,当年6月28日~8月30日,五矿稀土累计涨75.3%、盛和资源累计涨60.1%、包钢稀土累计涨40%、广晟有色累计涨30.7%。
        
        但由于后期工信部联合八部委的“稀土打黑”低于预期,且稀土收储及稀土大集团整合迟迟未能兑现,稀土市场再陷低迷。据亚洲金属网数据显示,轻稀土代表产品氧化镨钕自2013年9月涨至36万/吨后,价格一直下探且成交冷清,目前均价在31万/吨左右,降幅约14%。
        
        面对持续走低的稀土价格,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占恒分析认为,稀土价格一直下跌事出有因:“稀土价格最坚实的支持还是下游需求。之前因为一轮投机炒作,稀土价格被拉到天上去了,当时出口量也同比有所下跌,到2011年下半年,稀土价格止不住下跌是必然的。
        
        此后的情况有所不同,由于需求不振,价格已经跌到一定程度,企业卖货的意愿也不强了,毕竟比起以前,企业利润率小了。”
        
        “目前市场上询盘很少,都是小量接单而已。”富宝资讯稀土行业研究员胡兵表示,市场对稀土价格走势多持悲观态度。
        
        “稀土矿产再稀有、开采和生产的成本再高,2010年到2011年那波(价格)涨了10倍肯定是不正常的。以目前的生产成本、环保代价来看,价格比较符合市场规律,可能对贸易商家来说赚得少了。”胡兵说。
        
        赖文利表示,2014年6月上旬,稀土价格继续下跌,当前氧化镝价格在160万元/吨。“贸易商恐慌式抛货有可能导致价格继续下跌。”
        
        “做稀土贸易超过十年的人,现在基本上不会亏损。”廖青荣认为,尽管2011年“黄金时代”已过,现在稀土价格一路走跌,但只要坚守,一定会迎来稀土价格理性时代。“不过,那些迎着稀土高价进入的人,相信现在都后悔不已。”
        
        行业或再迎洗牌
        
        早在2011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 《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提出,用1~2年时间,建立规范有序的稀土资源开发、冶炼分离和市场流通秩序;“基本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导的稀土行业格局,南方离子型稀土行业排名前三位的企业集团产业集中度达到80%以上。”
        
        自此,全国性稀土整合拉开帷幕。五矿、中铝、中色、江铜、广晟有色、厦门钨业和赣州矿业均加入到这场稀土并购浪潮,争抢“三甲”名额。
        
        如今,经过数年的整合,稀土行业基本形成地方企业与央企并存的格局。包钢稀土、广晟有色、赣州稀土、厦门钨业等地方企业以掌握的资源为纽带进行集团化整合,央企五矿和中铝则一方面通过兼并重组下游冶炼分离和深加工企业,另一方面逐步向上游渗透,从而获得上游的话语权。
        
        2011年7月,中铝广西有色稀土开发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中铝广西有色)揭牌成立,中铝对广西进行布局。公开资料显示,中铝广西有色由中铝控股,根据目标规模,公司力争3年内投资达到20亿元,实现销售额35亿元。目前广西已经探明的稀土资源储量达110万吨,并且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没有规模开采的地方。
        
        此外,五矿集团旗下拥有8.37亿元注册资本的五矿稀土早在2008年10月就已成立。目前五矿稀土掌握了每年14000吨的稀土冶炼分离产能,成为南方不容忽视的产能“巨头”。
        
        近日有消息称,由工信部牵头制定的组建稀土大集团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复同意。方案将敲定稀土大集团“1+5”格局,即包钢稀土组建成立的北方稀土集团,以及五矿、中铝,赣州稀土、广晟有色、厦门钨业各自组建的稀土集团。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各地已经形成不同的整合主体,但国内仍有许多资源需要整合,另外,已经有很长时间未新批稀土采矿证,部分旧的采矿证允许采掘范围内的稀土资源已经枯竭,这些持旧证企业可能会被淘汰,稀土行业“1+5”大集团格局或将加快形成。
        
        赣州稀土行业协会一位负责人表示,以大集团为中心,构建稀土全产业链条,并真正改变数年来稀土散乱的状况,提高国际竞争力,是国家谋求的重要蓝图。
        
        赣州一位稀土业内人士表示,为了更好地提高行业集中度,实现以大企业为主导的稀土行业格局,下一步包括生产配额、指令性计划、新增采矿证等一系列政策总体会向大集团倾斜。
        
        卓创资讯一位崔姓分析师也表示,稀土大集团方案正式公布后,未来随着生产配额、指令性计划、新增采矿证等政策实施,行业整体上将向“1+5”倾斜,而国内稀土原矿和冶炼分离等上游资源和生产指标,将进一步向“1+5”集中,整个行业或将迎来新一轮洗牌。
  • 文章关键词: 稀土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