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晋煤救市歧途 煤炭17条被指治标不治本
晋煤救市歧途 煤炭17条被指治标不治本
  • www.chemmade.com
  • 2014-05-31 08:44:50
  • 华夏时报
  • 距离去年出台“煤炭20条”还不到一年,山西再出救市举措,这一次,能救得了吗?

      据悉,山西省近日出台的17条措施,包含加快推进落实“煤炭20条”的11条措施,新增内容仅6条;其中,清理涉煤企业收费等措施目的直指为企业减负、促进煤炭销售。

      “对涉煤乱收费进行清理,能暂时为煤企减压,但无法挽救煤炭行业的下行趋势。”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市场观察员李朝林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各地频出煤炭政策,但救市效果有限;因为这些救市政策主要是给煤企减负和保障煤炭供应为主,而国内煤炭行业供过于求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效果有限。

      “煤炭17条”没有用?

      在历经几轮调研后,山西省终于在近日出台了煤炭救市“17条”新政。

      “为煤企减负,减免各种煤炭税费非常重要,如果全部减免的话,煤炭企业的亏损将大为减少。”山西襄垣石泉煤业董事长岳树斌对记者介绍,仅山西煤运收取的各种费用,如出省费、准销量、煤炭发展基金等,就高达100元/吨。

      尽管如此,在岳树斌看来,“煤炭17条”只有几条有用,“要知道,如煤炭销售票,或是山西煤运发的公路运销统一调用单等,而这些费用山西一直在收取,但其他地方都不收的。”

      本报记者采访发现,业界对“煤炭17条”不看好的占了多数。

      “这次出台的17条措施,效果不见得有多好。”山西省经济转型与企业发展研究会书记朱启远对记者直言,“煤炭产业作为山西的支柱产业,今年的情况非常不好。”

      “煤炭17条”部分内容为:将原本于2013年年底到期的暂停提取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和煤矿转产发展资金、减半收取煤炭交易服务费政策继续延续,并暂停协议方式配置煤炭资源,暂停审批露天煤矿。“这是‘煤炭17条’的核心内容,但早在去年就明确了。”一位接受采访的山西学者说。

      山西省5月18日下发《山西省2014年减轻企业负担工作方案》,该方案也明确指出,上述两项煤炭资金“暂停提取”,并继续减半收取煤炭交易服务费,不得在国家、省规定之外收取其他费用。

      但这两项资金对煤炭企业的作用并不大。据港富集团黑色产业首席分析师张志斌预测,上述两项资金,算下来可以为煤企每吨减少成本15元。

      “山西的上述干预举措并不能真正帮助煤企走出困境。”李朝林分析称,当前,动力煤市持续低迷最根本的原因仍是供需关系。

      山西临汾某煤炭企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现在还不如发文强调继续执行去年的措施。山西阳煤国际贸易公司董事长吴安华也对记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煤市救得了吗?

      “救市难以扭转山西煤市的颓势。”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长潘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煤炭政策着力点在减免税费和保证供应,以期借此刺激煤企的生产积极性。

      时间追溯至去年7月,山西省出台《进一步促进全省煤炭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增长措施的通知》(即“煤炭20条”),多项措施旨在为帮助煤炭企业减轻负担,摆脱困境。潘云说,事实证明,效果并不让人满意。

      面临煤炭工业的严峻形势,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在今年4月中旬提出几点建议,其中包括加大涉煤收费的清理力度、启动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加快铁路运输市场化改革。

      对此,朱启远认为,山西的政策集中体现为取消各项不合理的收费,是对以往乱收费行为的一种清理,这可以为企业减负,但不具有明显的救市意义。

      据了解,今年一季度,山西GDP仅为5.5%,位列全国倒数第三,而去年同期为9.5%的高增长。GDP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就是“煤炭马车”失灵。汾渭能源煤炭市场分析师王旭峰对“煤炭第一大省的现状”概括为,连续数月发不了工资,不断降价回笼资金,依靠银行贷款维持生产。

      对于步履维艰的煤炭行业,李朝林则认为,靠政府输血和救市治标不治本,“随着环保政策的严厉打压,煤企压力还会加剧,而淘汰落后产能仍然是煤炭业眼下的主题”。

      产能过剩堰塞湖

      这还不是最坏的时候。

      “出台新政对于当地煤炭企业来讲,肯定会产生一定的保护,为当地煤企减轻一些负担。”李朝林认为,对于煤炭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企业还需自身硬”,提高自身竞争能力。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预测,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下半年煤炭需求增速有望企稳回升,但全国煤炭产能过剩的态势不会因此得到根本性改变。

      “除了要彻底取消各项不合理的收费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不干预市场。”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效投资委员会副秘书长韩晓平对记者说,在煤炭市场化改革的大环境下,依赖政府政策保护是很危险的。

      韩晓平认为,中国煤炭行业面临的普遍问题是产能过剩,加之近两年来经济增速放缓,需求不能化解继续扩张的煤炭产能。

      不过,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我国正在加大对能源重污染的治理,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还将下降,而天然气、核能、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的比重有所增加。可以肯定的是,经济转型、调结构将维持一段较长的时间,市场对煤炭的需求会逐步降低。

      潘云对记者表示,在短期内,中国煤炭市场供过于求的格局难以改变,在未来煤炭企业的利润将缩水。在供应方面,大部分资源集中的国有煤企,这些企业同时肩负着大量就业的重任,所以就算行情不理想也要保持一定的产量,但这样只会增加产能的过剩。

         “煤炭产业在山西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包括GDP增速、能源安全、电力供应、居民就业等方面都需要依赖煤炭产业。”上述学者认为,山西离不开煤炭产业,不可能放任煤企深陷泥沼不救市。

      记者采访了解到的现状就是,一边是政府大方“救市”,一边却是大型煤企“以量补价”,让过剩状况更加严峻。

      事实上,受煤炭业不振影响,山西省工业经济下行明显。“山西经济增长还处于艰难的调整期。”山西省发改委一位不愿具名的副处长告诉记者,经济下滑的背后,是煤企经营持续恶化及其他因素叠加所致。

      救也救不好,怎么办?韩晓平建议,煤炭企业须加快生产和利润方式的改革,实现产品多元化,“政府部门必须对煤炭业产能规划作出调整,杜绝肆意扩大产能”。


  • 文章关键词: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