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救人还是宰人?谁制造了1300%的药品暴利?
救人还是宰人?谁制造了1300%的药品暴利?
  • www.chemmade.com
  • 2010-05-18 09:12:19
  •  

        在湖南湘雅二医院,一种出厂价每瓶15.5元的芦笋片,经过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生等环节,最后价格涨到了213元售卖到患者手中,利润达1300%。

        “白衣天使”开出的药品,且是癌症患者的救命药,利润竟高达1300%,这样的事实,无疑令人切齿痛恨。但是,可恨的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生等一系列显性外在的环节,就是“1300%药品暴利”的全部和终极制造者吗?事情恐怕又没有这么简单。

        一个必须注意到的细节是,湘雅二医院药品采购的负责人周虹告诉记者,“医院包括芦笋片在内的所有药品都是统一采购的”,“这个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价格定的也就是213,湖南省的物价公报上”,“招标是185.22元,我们顺加是15个点嘛”。虽然,记者随后调查发现,湖南省2010年度集中采购药品投标中,芦笋片的指导价并非185.22元,而是136元;但这仍足以说明,1300%的暴利,既来自于医院医生的逐利,更来自于政府胡乱的“价格指导”,后者甚至是构成暴利的最主要来源。

        那么,原本出厂15.5元的药品,为何在经过招标采购之后,就会出现暴利性质十足的136元离谱指导价格呢?不得不说,所以如此,实际上是目前早已内在矛盾异化了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的一个必然结果。

        众所周知,自2001年实施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本意原是为降低药品采购成本、避免药价虚高而设计的,但由于与此同时又实行了所谓15%的“顺价加价”政策——“即医院购进的每一种药都可以在进价上加价15%卖给患者”。于是,现实中的药品招标采购,事实上逐步蜕变成了一种“竞高价”而非“竞低价”的制度。道理很简单,既然“顺价加价”是建立在药品进价基础上的,进价越高加价也越高,那么,无论是医院还是药商,显然都不会有“竞低价”的兴趣,而只会热衷于高价药、越高越好。更深一层看,1300%的药品暴利所以会出现,尤其是在湘雅二医这样的大医院出现,站在市场的角度看,其实也是医疗市场高度垄断、缺乏竞争的必然产物。一方面,在医药不分的背景下,医院卖药,缺乏来自药店的竞争。这正如业内人士指出的,“医院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都不允许临床品种的药品进入和医院有竞争关系的药店,这样就能保证医院卖的价格再高,患者也只能在医院药房购买”。

        另一方面,在目前不公正的行业准入环境、市场秩序下,像湘雅二医这类公立大医院,也严重缺乏来自其他医疗同行,如来自民营私立医院的有效竞争。我们知道,只有竞争才是消除垄断暴利的最好利器——竞争越充分、利润就会越均衡,反之,暴利则会无限滋长。

        遗憾的是,当前我们根本没有这样的公平竞争环境和条件。比如,作为公立的湘雅二医,因为有“公益”的招牌,即便1300%的暴利,也不用担心缴税,相反还可能获得政府补贴;而民营私立医院,却不仅享受不到补贴,还要面临沉重的税负。再如,公立医院一般都能轻松地进入医保,成为医保定点医院,而民营医院则往往很难加入医保,必须面临较之公立医院更为苛刻的准入门槛。这种大背景下,公立医院凭借垄断地位,一面“公益”又一面“暴利”着,早已丧失选择权的患者,又能将之奈何呢?

  • 文章关键词: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