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工制造网讯 进入四川德阳高新区,四川蓝星机械有限公司新基地映入眼帘,大气的厂门、现代化的建筑设施、错落有致的厂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厂区干道两旁的草坪绿意盎然。再走近些,车间里不时传来的金属敲击声震颤着耳鼓……不是亲眼所见,我们很难相信,才经过11个月的奋战,她就出落得这样“楚楚动人”。
两年前,“5·12”大地震给位于四川什邡的四川蓝星机械有限公司带来了毁灭性打击,厂房倒塌,人员伤亡,投资上千万元的重容扩建工程被迫停工停建,经济损失达2.5亿元。两年过去了,从什邡的老基地半年全面恢复生产,到移师德阳重建新基地,他们在逆境中完成了调整,在重建中华丽转身。
“四川蓝星机械有限公司的重建绝不是对过去简单的恢复和复制,一定要紧跟国家调整产业结构政策,瞄准中国化工装备的最前沿,把四川蓝星机械打造成西部最大的现代化化工装备基地。”地震后,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任建新总经理曾这样表示。
依据这样的指导思想,四川蓝星机械迅速作出决策: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紧紧围绕传统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紧扣“做强化工装备、开发核电容器、发展道岔产品、挺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定位去布局建设新基地。
按照规划,德阳新基地总投资7.6亿元,规划用地600亩。一期工程340亩,主要建设640吨级重型容器、50吨级特种容器和2000~10000立方米大型球片压制等生产线。新增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新增320吨桥式起重机、数控落地镗铣床、回旋式整体包扎机、直线加速器等生产、检测设备397台套。基地将于2010年6月建成投产,年产能预计达到10亿~12亿元,并预留260亩作为二期合资合作发展用地。
公司全体员工擦干眼泪,紧盯市场、调整结构。公司重新部署生产,做到抓大放小,有的放矢,保重大项目、重点产品;理性规划重建,按现代化企业标准设计建设。在全体员工的奋力拼搏下,他们赢得了市场,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赞誉。
5月16日,震后第四天,公司辅机车间就开始恢复生产东汽乐山多晶硅项目产品。
6月9日,震后第一批产品——乐山多晶硅设备顺利出厂,同一天公司与青海盐湖集团签订了震后第一笔3000多万元的大订单。
6月25日,国内最大的DN2400低压合成氨冷壁塔装车启运,它是四川重点科研项目——四川眉山金象化工20万吨/年合成氨项目工程设备。
2009年6月,新基地正式开工建设。
从此,基地的建设进度牵动着广大干部职工的心。“我们一定分秒必争打赢这场硬仗!”公司总经理张泽顺指着工程进度表胸有成竹地对建设者们说。
今年新春伊始,四川蓝星机械有限公司传来捷报:实现了专利申报和标准编制的零突破,同时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月,公司尿素合成塔和道岔芯轨被评为省级名牌产品。公司与中国化学工程公司第九建设工程公司签下了近6000万元的球罐大单合同,并一举中标由我国自行研发设计的醋酸项目气化关键设备——气化炉的制造,日本东丽株式会社项目投资考察团也来到新基地考察。今年1~4月,公司已实现销售收入1.244亿元,实现利润782万元。
目前,新基地的重容生产线已基本完工,特容和球罐生产线钢结构已完工95%,设备基础已浇注完毕。第一批重点产品已经落户“新家”开始试生产。重点设备C型800吨液压机、200毫米卷板机、数控落地镗铣床等已安装就位,进入调试阶段。搬迁的各项准备工作正有序进行。
四川蓝星机械表示,将尽快实现新基地的全面投产,提升石化关键设备和重点产品的制造和研发能力,积极推进企业服务化经营,全力打造创新型企业。力争在“十二五”末建设成为全国一流、西南地区最大的现代化的化工装备制造企业,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同行业前五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