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发改委调查外资制药企业成本价格
发改委调查外资制药企业成本价格
  • www.chemmade.com
  • 2013-07-10 09:16:02
  • 21世纪经济报道
  •     7月2日,发改委药品价格评审中心发文,对部分企业进行成本价格调查。其中成本调查涉及葛兰素史克、百特、安斯泰来、扬子江等27家知名中外企业,出厂价格调查则覆盖广州药业、中恒梧州、众生药业等33家国内企业。
       
        2006年开始,发改委就组织对制药企业的成本和出厂价格的抽样调查,几乎每次调研都伴随着后续的药品降价。誉衡药业证券事务代表刘畅介绍:“调研前几年都有。但今年的政策背景,可能会使很多人联想到新一轮药品降价。”
       
        与以往调查不同的是,此次调查纳入了更多外资制药企业,这使得舆论与最近“洋奶粉”被要求降价的背景联系起来。全球最大医药市场咨询调研机构IMS表态称,可能导致跨国药企销售收入下降15%至45%。
       
        7月9日,发改委人士介绍:“药品出厂价和成本调查属于常规动作,并不表示会调整药品价格。”
       
        与以往调研略有不同,此次发改委采取实地调查方式,在今年7-10月派员到各个被抽查企业。以往出厂价格申报都在网上进行,但今年1月21日,发改委通知催促2959家企业申报2011年药品出厂价格。全国超过40%药企未能在截止日期前上报出厂价格,或许令发改委改变调查方式——实地调研也能堵住虚假申报的口子。
       
        尽管很多机构都认为此次成本调查会带来药品降价潮,但持乐观态度的还是大多数。科伦药业副总经理陈得光表示:“我觉得这是中性调研。相信会为下一步宏观调控提供数据。”
       
        但被调查的双鹭药业董秘梁淑洁表示:“即便是不展开新一轮药品降价,每次招标,药品终端零售价都有不同幅度下调。如果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新药研发将会乏力。”
       
        2013年底之前,大部分企业将面临新版GMP认证的考验,意味着大量的硬件投入。多家国内企业的高管认为,外资品种的毛利水平偏高,如果下一轮降价不可避免,这些外资品种才是价格需要调整的对象。
       
        7月9日上述发改委人士称:“发改委近年来一直在对外资药品进行价格研究,比照其他国家同款药物的价格,收集了一些数据。”今年年初,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发委员会一次内部会议谈到这一话题时,多位外资药企高管将之归结于税收、营销成本等。通过对巴西、印度等国家进行调研后,发改委掌握了这些药品在其他国家售价,并有可能以此制定国内最高零售价。
       
        上述发改委人士表示:“这个课题一直处于调研阶段。具体在什么时候作为政策推出还不好说,需要综合考虑。”其介绍,国外药品价格构成也很复杂,涉及价外税、医保报销比例等问题,需整体考虑。发改委不会只针对几个品种调研,“有媒体称某个药国外比国内贵多少,这并不是我们关注的核心。”但价格采样还是以若干药品为目标。
       
        RDPAC媒体总监左玉增表示:“发改委是希望通过成本调查,改进外资品种成本加成的定价方法。”
       
        德国勃林格公司表示:“平均而言,中国原研制药的生产和零售价格都已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原研药仍承担着比仿制药品更高的社会责任与投入。我们担心,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可能会产生药品质量控制方面的隐患。”不过去年以来,阿尔巴尼亚、希腊、爱尔兰等国家纷纷要求进口药品降价。目前中国还对外资原研药品保留大量自主定价权利。
  • 文章关键词: 发改委外资制药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