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我国柴油机关键技术研究获重大突破
我国柴油机关键技术研究获重大突破
  • www.chemmade.com
  • 2013-07-08 14:04:10
  • 科技日报
  •     据科技部消息,近期,我国柴油机关键技术研究接连取得重大突破。
       
        国家863计划支持的“高压共轨重型柴油机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取得阶段性成果。课题设计开发了喷射压力达到180兆帕的高压共轨泵,满足要求的共轨管,在冷拖实验台上进行了性能试验,并在发动机上进行了台架试验验证,为高压共轨燃油系统关键零部件开发及关键技术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同时,课题开发了基于多核的32位单片机硬件和基础软件,完成A+样件台架和三高试验,达到了较好的控制效果;开发了CDPF(带有催化涂层的柴油微粒过滤器)再生催化剂涂层,满足再生阶段THC(总碳氢)与CO(一氧化碳)的净化控制,开发出适合与CDPF系统联用的分子筛型SCR(选择性催化还原)并实现了小批量生产;研究了适用于EGR(废气再循环)技术的VNT(可变喷嘴涡轮增压器)增压系统技术、二级增压技术的研究以及涡轮增压系统的控制和调节策略,并实现了装机应用。
       
        由“十二五”863计划支持的“满足欧Ⅵ排放标准的柴油机后处理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的成功实施是柴油机后处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开创性成果,填补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满足欧Ⅵ排放标准的柴油机排气污染物后处理集成技术和产品方面的空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按研究计划,在充分调研国内外柴油机后处理技术研究基础上,基于DOC(氧化催化转化器)、SCR(选择性催化还原)与碳烟燃烧反应机理研究,完成了DOC、SCR与CDPF(带有催化涂层的柴油微粒过滤器)催化剂涂层的研发工作,形成了满足目标性能的催化剂方案,并完成了DOC与SCR的放大生产与性能验证。载体生产方面通过原材料筛选和工艺优化,已经部分完成了13英寸大载体与颗粒捕集器载体的研发工作,打破进口产品的垄断地位。
       
        课题阶段性成果表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后处理系统功能、性能已经在部分程度上追上或达到国外同类先进产品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长期依赖技术或产品进口的被动局面,并成功实施了国家“首台套”等政策并把示范应用与产业化结合起来,为自主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进行了有益探索,践行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提高了我国在该项技术上的综合实力。
       
        此外,由“十二五”863计划支持的“节能环保高效轿车柴油机研发”项目已取得重大突破。项目采用高压共轨、可变喷嘴增压器、冷却废气再循环和颗粒捕集器主动再生等技术,通过优化燃烧室设计、优化发动机结构设计、降低发动机摩擦阻力等方法,大幅提升了柴油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通过采用多次喷射、先进后处理系统控制等方法,大幅度降低了污染物排放以及发动机的振动和噪音。
       
        试验结果表明,该项目所开发的发动机升功率达到57.5千瓦/升,升扭矩达到175牛顿米/升,发动机性能达到或优于国外同类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推动国内乘用车柴油化进程、降低乘用车平均油耗做好了技术准备。计算结果表明,匹配该发动机的整车油耗可低于国家第三阶段油耗标准15%,排放达到国五水平,为实现汽车产业节能减排目标做出了突出贡献。
  • 文章关键词: 柴油机柴油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