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北京举行的2010中国化工行业投资趋势高峰论坛上,绝大部分与会的业内专家却不以为然。总结起来,专家们提出了三种可以避免产能过剩的路线图。
传统产品越往下走越好
目前在传统化工产品领域,不少产品的市场需求接近饱和,有的甚至出现了产能过剩。因此,不少与会专家认为,在今后几年,国内大宗化工产品领域将进入成熟期,有些产品的产能已经过剩,面临产业升级和调整。包括纯碱、氯碱、甲醇、尿素、磷肥等重消耗大宗产品,以及草甘膦等大宗农药产品都存在这些问题。甚至炼油业的利润也会逐渐降低。随着中东石化产能在2011年大增,国内乙烯的毛利率也会降低。
因此,专家们一致认为,对于一些传统化工产品而言,今后的亮点在于延伸下游。
比如甲醇。甲醇可用于生产一些盈利水平高、市场需求好的下游产品。甲醇蛋白就是其中之一。据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副总工程师徐京生介绍,甲醇蛋白是以甲醇为基质生产的单细胞蛋白,营养价值较高,可作为人或动物蛋白的补充,用于畜禽饲料等领域。“目前国内蛋白饲料短缺,年需消耗甲醇蛋白420万吨,折合耗甲醇840万吨。如果甲醇蛋白生产技术问题能解决,这将是个发展亮点。”徐京生说。
比如氯碱。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白颐认为,对于氯碱行业来说,应该打破“老三样”,发展氯化橡胶、含氯中间体等下游产品。她还认为,不仅是传统产品,对于工程塑料、聚氨酯、氟硅材料等产品来说,也应该着力发展下游,不然就会面临重复建设的危险。“现在国内有机硅单体产量已经很大,因此应该发展下游。有机硅企业如果只是你做6万吨、我做6万吨而不发展下游,是不行的。”白颐说。
新兴产品差异越大越好
相比之下,目前国内有些化工产品还没有过剩的危险,甚至需求还比较旺盛,市场风头正健。但与会专家提醒,这些化工产品也还存在同质化的问题,如果不拉开差距,隐患也是很大的。
比如油墨。据徐京生介绍,目前市场上的油墨产品以油性油墨为主,但油性油墨含芳烃,不利于环保,因此可以关注醇、酯溶性油墨。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保水平的提高,水性油墨将替代油性油墨成为油墨产品的发展方向。“《食品包装法》对食品包装的各项安全原则进行了规定,也对包装材料提出了环保方面的要求。因此,发展无毒无害的水性油墨是个大方向。”徐京生说。中投证券研究所基础化工行业分析师侯宏森也看好水性油墨的发展前景。他表示,水性油墨由水性树脂、助剂、颜料、水等原材料组成,产品不燃、不爆,无味、无毒,可消除传统油墨对人体的危害和被包装商品的污染,是目前最环保的印刷油墨。以发达国家的使用水平,2008年我国水性油墨销售量应该达13.76万~16.34万吨,但实际销量仅为7.97万吨,该产品存在较大的市场空间。
比如建筑保温材料。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金涌在论坛上介绍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将来社会最主要的能耗将可能来自于建筑。许多城市现在最大的能源消耗主体不是工厂,也不是交通运输,而是人们居住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