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产能过剩问题就像是挥之不去的梦魇,与中国
化工行业的发展如影随形。现如今,全国化工行业60%~70%的子行业都存在产能过剩问题,造成效益下降、资源浪费、能耗和污染增加等一系列严重问题。为何产能过剩问题成为化工行业发展的顽症痼疾?笔者认为主要存在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
从内因来看,首先是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突出,生产同一产品的企业数量过多。企业之间同台竞争,都把扩产能、上规模作为击败对手的“杀手锏”,即使在行业产能过剩已经相当严重、国家出台了行业准入条件情况下,不少企业为了自保,也不得不无视市场、环境容量和资源的可承载能力,不断盲目新建扩建同类项目,使得行业同质化无序竞争进一步加剧,给行业带来灾难性影响。
其次,不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缺乏深加工、差异化发展的途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产能过剩在所难免。由于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弱,企业难以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差异化发展能力,大家都挤在一个狭小的产品空间里发展,往往造成产能过剩问题。由于行业的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能力较弱,同时企业、政府对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一旦有技术在工业化上取得突破,别的企业便会蜂拥而至上此项目,常常形成新的产能过剩。
目前国内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企业大多缺乏产品技术研发能力,技术研发主要由独立的科研院所承担。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科研院所对其开发出来的产品技术对外转让往往是多多益善,并不考虑过多转让是否会造成这一产品产能过剩问题。在这方面国外的做法则不相同,有些科研机构分离出部分人员带着技术专利兴办生产企业,卖产品而不卖技术;或者是带着技术专利到生产企业入股,对技术转让拥有控制权,避免技术过多转让而造成产能过剩损害自身利益。
从外因来看,目前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还有不少不尽如意的地方,助长了产能过剩问题的发展。如不少地方政府的GDP至上、争上
化工项目的发展观念还在误导企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直接结果就是加剧了产能过剩问题。在电石过剩产能的治理中,部分地方政府不严格执行电石行业准入政策,违规审批、备案新建项目;有的地方甚至违规批准新建明令淘汰的内燃炉。各地遍地开花的
化工园区也有失控之势,竞相以优惠条件吸引企业上项目,成为产能过剩新的隐患。还有一些部门出台的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单纯以装置规模划线,逼迫企业不断扩大装置规模,变相造成产能过剩。
由此可见,化工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源头复杂,涉及面广,在新的一轮产能过剩治理整顿中,必须多管齐下,内外兼治。既要解决行业的当务之急,也要解决深层次的问题,才能彻底根治产能过剩痼疾,助推行业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