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我国甲醇行业发展应遵循市场法则
我国甲醇行业发展应遵循市场法则
  • www.chemmade.com
  • 2013-04-19 10:26:31
  • 中国化工报
  •     甲醇曾是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之一,但在几年前,中国甲醇 (CAS No. 67-56-1;170082-17-4)遇到了一个劲敌——中东甲醇。如何面对国际市场,尤其是中东甲醇的冲击,谋求中国甲醇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依据市场法则和经济规律找准自身定位,做到知己知彼,把握“宁可少些,但要好些”的主线,当是应对之策。
       
        我国甲醇行业今天的困境,可以说是内忧外患交织所致。
       
        从外部环境来看,中东和俄罗斯甲醇产量很大,自身用量却不多,主要用于出口,特别是出口到中国等市场。他们生产1吨甲醇大约用1000立方米天然气,其完全成本仅1100元/吨,如果采用油田伴生气为原料,实际生产成本甚至低于100美元/吨。
       
        我国甲醇生产主要原料是煤,其次是天然气和焦炉煤气。煤制甲醇约占产能61%,按每吨甲醇用煤1.5吨左右计算,国内甲醇完全生产成本要在2200元/吨以上。国外甲醇装置规模大多超过百万吨/年(日产5000吨),而我国的装置规模偏小,百万吨大型装置还停留在设计和图纸上,在装置水平,包括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和循环比等方面尚有差距。
       
        从内部环境来看,国内一方面产能过剩,市场低迷;另一方面许多地方还在逆势而上,大干快上。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局面值得我们冷静思考与反省。
       
        实践证明:谁不尊重市场法则,谁就要吃大亏。亡羊补牢需尽快,“补牢”效果则要看措施是否有力、落实能否到位。
       
        限制落后,治理过剩,应当是目前乃至“十二五”期间的一条主线。“宁可少些,但要好些”,即便在经济增速下滑、行业遇到冲击的特殊时期,也应坚 持这一主线。
       
        国内甲醇企业应在改造和节能降耗上进一步做出努力,加大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力度。如有的企业进行了双低压醇氨联产技术改造,通过这一改造可使低压甲醇装置实现甲醇、合成氨两个产品灵活生产。这样不仅调整了产品结构,还有效降低了动力消耗,增大了合成氨原料气的利用率。据统计,规模在10万吨/年以下的小甲醇企业还有175家,其中大部分是合成氨、炼焦联产甲醇装置。规模小,成本上就处于劣势;而紧凑型费托合成技术为这些企业提供了一种选择,即年产值5亿元的20万吨/年甲醇生产能力,经技术升级改造,可形成年产值10亿元的费托高端合成蜡和无硫无芳烃清洁溶剂的生产能力。产品多元化,特别是高附加值产品的引入,可以让企业的盈利能力陡增。
       
        此外,要化解过剩产能,在全国强力推行车用燃料甲醇和车用甲醇汽油也是一种解决办法。粗略计算,1.4吨二甲醚 (CAS No. 115-10-6;157621-61-9)可替代1吨柴油,如果有15%的柴油被二甲醚取代,那么一年就要消耗二甲醚2200万吨,如果二甲醚用两步法生产,一年就要消耗甲醇约3000万吨。
       
        总之,对于甲醇的发展,国家要实行统筹规划,疏堵结合。要加大制约力度,严格控制产能,政府与企业要统一认识,协同一致,以大局为重。为此,国家应尽快制定行业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严格审批制度,并建立责任追究考核制度。
       
        同时,要加快甲醇下游产品的开发,加快甲醇管道从西到东的建设,集中精力开发大型装置,加快甲醇汽油研发和推广。
  • 文章关键词: 甲醇二甲醚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