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环保部:结构减排 为重化工业“清理门户”
环保部:结构减排 为重化工业“清理门户”
  • www.chemmade.com
  • 2012-12-25 10:07:44
  • 化工网
  •     在长三角地区,冬春季节,受内陆污染、北方沙尘和本地不利气象条件等综合影响,区域性雾霾和浮尘影响突出;在初夏深秋季节,秸杆焚烧对区域大气PM2.5污染贡献显著,常引发区域性的大范围霾污染,使长三角城市空气质量出现同步变化趋势。
       
        在过去的一年中,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大气部、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等单位的专家联合组成课题组,就我国区域空气质量进行研究。据课题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介绍,多种大气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和集中分布是造成我国区域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上海共出现了28个空气污染日。分析这28天里上海、南京、苏州、南通、连云港、杭州、嘉兴、宁波8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发现其中78.6%的天数有4个以上城市同步出现污染;8个城市全部超标的天数占14.3%,上海作为唯一超标城市的情况仅出现2天。
       
        我国城市大气中PM2.5浓度处于较高的水平,东部地区年均可达60-90μg/m3,主要工业区可超过100μg/m3,普遍远高于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已颁布的关于PM2.5的环境质量浓度标准(大部分小于10μg/m3).
       
        伴随着PM2.5等环境浓度的升高,我国东部地区的环境空气呈现出多污染物共存、相互影响、互为源汇的复合大气污染特征。
       
        记者了解到,针对区域性空气污染加重的新情况,环保部已决定完善区域总量控制制度,为区域空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建立提供支持。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空气污染严重的典型地区设立区域大气质量管理办公室,统筹区域内的大气质量管理工作。建立区域大气环境联合执法监管机制和区域大气污染预警应急机制。
       
        环保部同时建议,通过推动产业布局调整,逐步疏散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型复合大气污染严重地区的重化工业产能。实施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逐步降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空气污染严重区域的煤炭消费量。
       
        过去10年,我国重化工业大幅扩张,不仅造成大多数行业产能过剩,而且也可能导致节能减排任务无法完成。记者在22日召开的“第六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上了解到,环保部将通过“结构减排”的办法,帮助重化工业“清理门户”。
       
        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在上述论坛上表示:“环保部将把结构减排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强化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从严控制和坚决淘汰"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建设项目。”
       
        社科院的统计显示,2001~2011年,我国的重化工业平均每年以16%~17%的速度增长,增幅比轻纺工业高出4个百分点。在工业增加值的构成中,重化工业与轻纺工业的比例1998年为55:45。目前,重化工业的比重已达71%,轻纺工业的比重不到30%。
       
        目前我国重化工业的生产能力,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上游产业供给不足外,大多数行业的生产能力大于市场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吕政表示:“中国的重化工业调整,不是扩张产能,而是要淘汰落后产能,向高度现代化的大企业集中。”
       
        吕政举例说,大型火力发电机组,30万、60万千瓦以上的每发一千瓦时的电耗煤是290克标准煤,而小火电至少在380克到400克标准煤;小水泥生产一吨熟料耗煤170公斤,而像海螺集团这样的大型生产企业的熟料生产线,生产一吨熟料耗煤只要140公斤。
       
        钢铁、石化行业也是如此。吕政说,我国的石油炼化产能不够集中,美国休斯敦地区有3亿吨的炼化能力,且上下游一体化。而我国石油化工炼化能力是5亿吨,但产能分布在除西藏以外的全国30个省市。在钢铁行业,小钢铁吨钢综合能耗接近1吨标准煤,而大型综合钢铁企业的综合能耗只有640公斤。
       
        记者从环保部了解到,今年截至11月,环保部严控污染排放项目,已对不符合要求的21个项目暂缓审批,退回报告书或者不予批准,涉及总投资940亿元。减排的重点领域集中在“六厂一车”,即火电厂、钢铁厂、水泥厂、造纸厂、城镇污水处理厂、畜禽养殖场和机动车。
  • 文章关键词: 石化行业重化工业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