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全球首个二氧化碳绿色化利用产业园将诞生
全球首个二氧化碳绿色化利用产业园将诞生
  • www.chemmade.com
  • 2012-10-09 10:15:24
  • 中国化工制造网
  •     中国化工制造网讯  全球首个二氧化碳(CO2)绿色化利用低碳生态产业园计划在江苏省常熟市新材料园区内建设。在华东理工大学建校60周年前夕,该校化工学院田恒水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该园中园将打造以二氧化碳为源头的产业链,总投资约350亿元,产值890亿元,利税270亿元,规划于2020年建成。其一期工程包括碳酸二甲酯,农药、医药及精细化工中间体,油品添加剂三大项目,可望于2014年上半年投产。”记者还了解到,为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华东理工大学日前成立了多元投资的上海衡和环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环评和设计,组织招商引资。
       
        上世纪90年代初,华东理工大学田恒水教授就开始研究将二氧化碳废气变成有用的化工原料,进而开发以二氧化碳为源头的绿色精细化工产业链。田恒水团队研究时发现一个现象:在环氧化合物生产二元醇过程中,会浪费大量的活性和能量,而这些活性和能量正好可用来激活二氧化碳。通过大量试验,终于解决了二氧化碳活性的技术难题。此后,他们又通过采用国际先进的近临界催化反应和热循环节能技术,经碳酸丙(乙)烯酯工序,再合成化工原料碳酸二甲酯,并联产二元醇。
       
        用二氧化碳废气生产碳酸二甲酯,是对全球传统工艺的重大突破。碳酸二甲酯是一种无毒、环保性能优异、用途广泛的化工原料,在1992年被欧洲列为无毒产品,是一种环保型的化工原料,被誉为21世纪有机合成的新基石。国际上大多采用传统的光气法生产路线,由于原料光气的高毒性和腐蚀性,以及伴生物氯化氢、氯化钠的排放问题,企业环保、安全的压力比较大,而且通常只有生产光气的企业就近生产碳酸二甲酯。田恒水团队间接实现了二氧化碳代替光气生产碳酸二甲酯,同时衍生碳酸甲乙酯、二乙酯等系列绿色产品,具有显著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
       
        目前,以二氧化碳废气生产碳酸二甲酯技术已在国内开花结果。铜陵金泰化工实业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成功实现工业化应用,碳酸二甲酯年总产量30万吨。这些企业每年利用二氧化碳约28万吨,替代光气可节能88.4万吨标煤,相当于减排220万吨二氧化碳,减少排放1000余万吨废水,并增加利税15亿元。
       
        铜陵金泰公司测试的结果表明,与传统工艺相比,碳酸丙烯酯清洁生产可节约蒸汽45%、电70%、原料环氧丙烷3%~5%、水60%。与此同时,碳酸二甲酯绿色生产技术的投资减少了75%,能耗可节约90%,生产成本减少50%;碳酸甲乙酯、二乙酯绿色生产节能50%,节约冷却水50%,节能减排成效十分明显。
       
        “该技术的成功开发,为二氧化碳减排与资源化绿色化利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应用多重耦合过程强化技术生产碳酸酯系列产品的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0年10月,由中国石化联合会组织的二氧化碳资源化绿色利用关键技术科技成果鉴定会上,中国工程院吴慰祖、孙宝国等6名院士曾对该技术作出高度评价。该项目已获中国石化联合会技术创新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二氧化碳绿色化利用低碳生态产业链项目列入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中长期发展的首要任务。田恒水教授介绍:“根据规划,常熟的二氧化碳绿色高新精细化工产业链将把12大类、30多种产品集合到一个园区生产,利用煤炭和生物质制甲醇、合成烯烃,然后以二氧化碳为原料联产碳酸二甲酯和乙(丙)醇;用二氧化碳替代光气,做各类农药、医药中间体系列产品,生产清洁燃料甲醇汽油、甲醇柴油;利用二氧化碳合成市场需求量大的丙烯酸酯、聚氨酯和聚碳酸酯等新材料,以及其他精细化工产品。”
       
        他解释道:“整个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可见到二氧化碳身影。每个环节的产品既可以作为成品单独销售,也可以作为原料参与下游产品的生产,生产节点中产生的副产品和伴生品都可以作为下道生产的原料、添加剂或循环利用的原料。生产企业之间实现无缝对接,极大地节约企业成本,提高原料和能量的利用率。”
  • 文章关键词: 二氧化碳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