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炼油化工:燃料化学品生产一体化
炼油化工:燃料化学品生产一体化
  • www.chemmade.com
  • 2012-05-24 14:03:37
  • 中国化工制造网
  •     中国化工制造网讯  据预测,到2050年,石油将淡出世界一次能源,煤化工、生物质化工的兴起,对炼油和石化工业既是挑战,更是发挥在工艺、设备、能量系统优化技术、控制、管理、运营等优势的机遇。顺应环境、资源、气候变化的要求,应该如何拓展时间和空间的视野?炼油化工产业走向如何?目前应该开始着手研发哪些重大课题来应对未来的挑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高效节能的关键科学问题项目首席科学家、华南理工大学天然气利用研究中心主任华贲教授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华贲认为,在世界能源大转型的变革时期,从统计数据预测未来、只考虑本省或本国的资源配置、只计算眼前的机会成本等惯用的思维和工作模式已不适用。只有具备全球化的、20~50年的长远目光,才能制定好中国有机化工的发展战略。有机化工工业的三种原料来源——石油、煤、生物质既相互博弈、又相互补充。三种原料的价格及生产燃料、化学品的比率与现在的炼油、石化企业大不相同,因此在考虑问题时需要拓宽时间、空间的视野。未来油品和化学品供应必将多元化,从能量系统优化的角度看,三者有可能集成互补,构成以炼油/煤气化多联产企业为能源供应服务基地的大型有机化工联合企业,这也是我国炼化工业重组的重要方向。
       
        “炼油化工的产业走向将是油煤生物质联产燃料与化学品。”华贲认为,我国应当发展以统筹布局、能源梯级利用为切入点的低碳能源循环经济。具体说来,就是从现有大型炼化一体化石化企业传统模式转型为低碳、煤头、天然气冷热电联供辅助集成公用工程系统,建立富氧煤气化低碳能量转换子系统,向炼化及下游深加工装置提供电、汽、氧、氮、氩、仪表风等公用工程,此举可以形成集约化建设、运营,并且节省投资,降低成本,提高能效。另外,我国还应扩大系统规模,增加合成气产能,弥补石油原料递减,同时扩大交通燃料和有机化学品生产规模,实现油、煤、生物质生产燃料、化学品一体化。在煤气化剩余气体燃料不足时,可以天然气冷热电联供辅助。富氧煤气化捕集的高浓或纯二氧化碳回注附近可用地层或油气田,可提高采收率5~6个百分点,实现二氧化碳的封存。少部分高浓二氧化碳供应附近的农业大棚,可增产蔬果或用于藻类培植,生产生物质燃料。在能量利用和回收子系统中,高温煤气化过程、200~900℃的炼油化工过程、100℃左右的轻烃加工过程、接近常温的生物质种植和建筑物生活用能过程中的所有中间能流和产品余热,可通过热联合、或以热媒水为介质的低温热利用大系统,实现科学、梯级、循环利用,系统集成优化,使整个园区能源利用效率达到最高水平。
       
        炼油化工发展的另一个产业走向是三种原料来源产生的各种固态、液态、气态副产品内外循环、深加工、优化利用的物流循环经济,实现水资源的有效节约和废弃物统一处理零排放。
       
        华贲说:“有机化工企业发展模式之一是大型油、煤、生物质生产燃料、化学品一体化,带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的煤气化热电、合成气联供项目,各项指标能达到世界先进或领先水平。”他强调,今后几年,我国将着力进行煤气化多联产用于石油化工企业氢气、蒸汽、动力系统集成优化的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研究与构建综合性炼油—有机化工企业为龙头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循环经济园区低碳发展模式。
       
        此外,华贲指出,2012年到2030年期间是大转型的关键过渡时期,我国现在就应开始研究开发一些重大课题。比如,节能和能量系统优化技术在以煤、生物质为主要原料的燃料/有机化工企业的移植、开发和推广应用,石油资源在交通燃料和有机化工领域的份额占一半左右时优化利用路线的研究开发,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现有企业向低碳时代交通燃料/有机化工企业转型的战略研究,采用新原料、生产新产品的各类有机化工装置的低能耗工艺、流程,节能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等。

  • 文章关键词: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