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跨国药企:研发不再靠日本 将被中国取代
跨国药企:研发不再靠日本 将被中国取代
  • www.chemmade.com
  • 2010-04-07 15:44:21
  • 第一财经日报
  •   导读:过去十年中,所有的大型制药企业都在关闭或转移日本研发部门的功能,虽然,他们的市场、销售方面的组织还保留在日本。事实上,2009年在中国建立全球研发中心的就有诺华、阿斯利康、强生,它们无一例外都选择了上海。
      
      百时美-施贵宝公司(下称“BMS”)新兴市场及亚太区研发副总裁董瑞平是一位中国人,他已经在日本工作多年。作为全球研发体系中的关键一环,日本原先对于BMS来说非常重要。
      
      不过,现在董瑞平正在准备回到中国工作,虽然BMS的日本部门仍将保留,但其在全球研发中所扮演的角色将被中国所取代。“我们将在中国重点建设我们的研发部门,用以支持全球和北亚的研究工作。”董瑞平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跨国医药巨头中,BMS并不是第一家将日本研发中心的力量搬到中国来的,在过去十年中这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研发不靠日本
      

      “过去十年中,所有的大型制药企业都在关闭或转移日本研发部门的功能,虽然,他们的市场、销售方面的组织还保留在日本。据我所知,所有跨国制药企业都做了这个动作。”董瑞平表示。
      
      事实上,2009年在中国建立全球研发中心的就有诺华、阿斯利康、强生,它们无一例外都选择了上海。
      
      其中,诺华建立的是公司的第三家全球研发中心,这是除美国和瑞士以外的第三大研发中心;而阿斯利康则将亚太总部的绝大部分功能搬到了上海,其中全球创新中心将于2012年建成;而强生则建立了亚太研发中心,来统领亚太区包括印度、日本等国家的研发工作。
      
      在BMS的研发版图中,目前在亚洲分布有4家研发中心:中国上海、日本东京、新加坡和印度的班加罗尔。对于BMS负责全球研发的执行副总裁艾思嘉(Elliott Sigal)来说,他每年一项重大任务就是把35亿美元的研发费用在全球8个研发中心和若干合作机构之间分配。但是日本,作为原先重要的研发部门如何来发挥优势是个问题。
      
      问题的症结在于规模,医药研发需要一定的研发队伍才能产生效益,虽然就研发水平来说,日本一直保持前列,但是各大跨国公司来自日本研发部门的新产品仍旧很少。“每家跨国公司在日本的研发规模都在100~200人左右,规模上不去就很难出成果。”董瑞平表示。
      
      目前,研发一种新药物以及对其进行市场宣传的成本约高达12亿美元,其中多数资金都用在上千个化合物中,从而筛选出能够对抗目标疾病的化合物,这个过程进展十分缓慢且成本高昂。
      
      中国的诱惑
      
      在美、欧、日等发达地区,一位药剂师研发药物全部工作成本约为每年25万美元。在中国,拥有类似教育背景的药剂师的研发成本有时仅为每年2.5万美元。相比较而言,毗邻中国的日本将最快失去成本优势。
      
      由于各大跨国药企在美国、欧洲的研发机构最为成熟,往往是总部所在地,拥有更为庞大的研发规模。如辉瑞、葛兰素史克、赛诺非-安万特等跨国巨头,其在欧美研发中心的人员往往是日本的十倍,新产品迭出。
      
      因此,在进入21世纪后,全球研发版图的调整浪潮中,最先受到影响的就是日本。中国相比较欧美大型研发中心来说,从事更为基础性的前期工作,与欧美研发中心分工明确,覆盖了研发工作的不同阶段。
      
      决定离开日本,转向中国,对于BMS来说,还有另外一重吸引,即中国的庞大人口基数对于研发的重要性。以BMS目前在华销售最火爆的药品博路定为例,这款治疗乙肝的药品在大规模上市前,组织了5000人的临床试验,这在欧、美、日等市场是难以想象的规模。
      
      同时,各大跨国公司将研发机构搬入中国的考在于,中国市场的特殊疾病。以BMS为例,其中国研发中心的研发目标将集中在三大方向:肝病、心血管与糖尿病、癌症(胃癌、食道癌)。上述疾病均为中国人的多发病。庞大的患者数量和未来的销售市场是吸引包括BMS将研发迁入中国的关键因素。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上述疾病的发病率在欧美并不高。
      
      “2009年,我们在中国开展了13个临床项目;未来几年还有37个临床项目要开展。”50个临床项目背后是大量的新药面世,艾思嘉道出了众多跨国药企舍日本而择中国的根本原因。

  • 文章关键词: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