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工制造网讯 春节前后,水污染事件从南到北屡屡上演: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余波未平,江苏镇江又曝出自来水污染事件。广西柳州市政府领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将在龙江上游建立自动监测系统,启动建设第二个水源工程。”而对于如何监控上游污染,柳州显然无能为力。
其实,这种无奈在我国是个普遍现象。笔者以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建立水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2月初,围绕千岛湖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安徽省黄山市与浙江省淳安县合作开展新安江跨界断面水体监测,意味着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的水环境生态补偿试点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国家财政拨款3亿元用于上游安徽治理污染。另外,两省各拿出1亿元,以新安江交界断面水质监测情况为依据,用于奖惩:如果处于上游的安徽提供水质优于标准,下游的浙江对安徽给予补偿,否则由安徽对浙江给予补偿。一条新安江,将黄山和淳安连为环保命运共同体,两省扯皮20年的水质之争终于有了解决方案。
无独有偶,去年,陕西省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四市一区和甘肃省的定西、天水成立了渭河流域环境保护城市联盟,也建立了上下游水质污染补偿机制。陕西省环保厅负责人曾表示,今年开始,陕西财政将主动拿出数百万元,补偿奖励水质较好的甘肃定西和天水市。
按照国际惯例,上游保护了水源,提供了好的水质,下游就要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但目前由于环境与经济利益错位,以及地方保护等原因,我国省市之间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迟迟无法推广。
为了GDP牺牲环境不可取,但一味为了保护环境不发展经济也不可行。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往往一条江河流域牵着两个以上的地区,而上下游经济发展水平、工业结构特点等都有差异。比如龙江上游的广西河池经济相对落后,工业以有色金属为主,经济发展的迫切性更强烈一些。如果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得以推广,龙江下游的柳州就不会存在只能“设立监测系统,建设第二个水源工程”的尴尬了。
水流域有上游、下游,一旦被污染,上游、下游都将受到牵连,谁也难独善其身。因此,解决水污染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树立一盘棋整体意识,通过建立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这样的话,下游就有权监控上游水质情况,上游地区和企业谁还再敢不重视污水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