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中国制药话语权弱 标准缺失无评价体系
中国制药话语权弱 标准缺失无评价体系
  • www.chemmade.com
  • 2011-10-25 11:05:39
  • 中国证券报
  •     据报道,中国制药企业在定制国际标准、取得欧美认证以及专利保护方面,话语权太弱。作为中国药物创新的骄傲,今年前8个月含有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药品出口额仅为464.61万美元。这其中,多半也源于跨国药企的制剂产能转移。
       
        据石药集团一高层人士介绍,在发现青蒿素的治疗作用后,我国并未深入分析并申请专利,目前青蒿素的专利权持有人是瑞士诺华制药公司。而重庆、成都一些地区正广种青蒿素,为外资药企提供原料。青蒿素没有推动中国医药经济发展。
       
        类似现象在中国医药产业中存在很多。原料药出口领域,中国获得美国FDA的认证远不如印度多;获欧、美、日西药制剂认证的企业仅30余家;中药制剂方面,部分产品的专利和商标被日本和韩国抢先注册;中药产品在欧盟市场上因标准不清被拒之门外。
       
        而国内药企对中药制剂标准研究及专利认证不仅淡漠,且落后于日本和韩国。目前,日本有40%的医师开汉方药和天然药物;韩国自20世纪70年代起建立中药厂80个,市场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上。两国均为中药产业制定了规章或GMP生产标准。仅日本政府批准使用的纳入“国民健康保险制度”的中药就有140种,小柴胡汤、六味地黄丸等使用频率较高。
       
        业内专家称,受制于行业传统,国内中药业缺乏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进行评价的标准体系,在申请认证和专利方面缺乏保护意识。

  • 文章关键词: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