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口造就大片新生地。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每年以2000多公顷的陆地面积向大海推进。这里被称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
这片土地是鸟类重要的繁殖地和迁徙中转站,芦苇荡里经常看到白鹳、白尾海雕、金雕、丹顶鹤、白头鹤等。每年迁徙路过鸟类有600万只,有43种鸟类超过全球总数量的1%,是名副其实的“鸟类国际机场”.为保护这片湿地和鸟类,1992年国务院在此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湿地旁边化工厂的日益增多,始自2006年。正是在这一年里,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开工建设,而当时全国正在清理开发区。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是2006年批复的,经山东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9月14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团工委书记巴海峰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
巴海峰说,在2006年全国清理开发区时,山东省之所以批复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改变河口临港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现状,改变东营市“沿海的城市不见海”的境况;二是为山东省西北部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开发区规划控制区232平方公里,远景发展区466平方公里。巴海峰强调,他们不断向上海金山区学习,希望将东营打造成一个集“工业园区、港口和滨海城市”的现代开发区。
2009年5月,东营市拿到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协会授予的“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区”招牌-这也是该协会颁发的第13张国字头招牌。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东营港被规划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龙头和优先发展区。这无疑又为开发区的建设添了一把火。
“开发区将发展生态化工、现代物流、海洋装备制造、战略新兴产业四大主导产业。”巴海峰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全区在建和投产项目33个,总投资600亿元。”
时代周报记者对这些企业进行了一下梳理,发现其中绝大部分和石油化工有关。其中,最大的是中海油一个集炼化一体化基地、精细化工基地及渤海油田专业服务与海洋工程基地于一体的总投资高达450亿元的庞大计划-中海油在东营市的1000万吨级炼油、100万吨乙烯项目。
此外,已落户的企业还包括海科瑞林、亚通、爱克森、胜基、科宏、万达、万通、华泰、神驰、嘉贝(香港)等项目,即将确定入驻的东辰控股集团、山东万福达化工有限公司等5个新项目,也都和化工产业密切相关。
而所有这些化工企业几乎都位于东营港临港工业园内,其与保护区最近的距离仅有三米。隔开保护区与化工园的,是一条乡村公路。
当记者就此事向巴海峰求证时,巴解释,“化工园所在地并非保护区”,而且“保护区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只有核心区不能动”.这些化工企业的环评报告?巴海峰以肯定的口吻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它们都通过了,“不过没有在网上公布,如果要查找的话,需要通过相关程序。”
“站在这里,望到的都是化工厂,据说有几十家。怎么能让这些化工厂离自然保护区这么近呢?”面对着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旁边林立的化工企业,著名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志愿者”发起人、中央广播电视台记者汪永晨曾觉得不可想象。
更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保护区与工业园之间的“争地”纠纷。2009年,保护区地图与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官方网站公布的开发区规划总图标明的保护区东部区界,存在明显分歧,两者面积有重合。若按后者的图示,保护区范围将比以前有所减少。
“以前一到冬天,来这里过冬的天鹅可多了。但这两年,在这一带很少能拍到鸟了。”“都是那些化工厂闹的。”附近一邵姓居民告诉时代周报记者。邵认为,伴随着湿地旁边的工厂日益增多,河水开始变黑了,空气越来越差,而以前时常光顾的珍稀鸟类也在减少……对于当地居民来说,还存在着一个潜在危险。黄河三角洲一马平川,一旦风暴潮来袭,就会深入内陆地区,淹没乡村城镇。1997年风暴潮爆发时,就曾将地处保护区腹地、离渤海相对较远的一千二管理站全淹了。在海边建这么大一片化工园,如果风暴潮来袭,化工厂里的危险化学品发生泄漏,后果将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