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国内乙烯扩大产能催生多元化格局
国内乙烯扩大产能催生多元化格局
  • www.chemmade.com
  • 2011-09-19 15:10:31
  • 中国石油报
  •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国内市场对乙烯及其下游衍生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加。作为“化工之母”的乙烯产业迎来跨越式发展的机遇。近年来,为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竞争力,乙烯装置大型化趋势明显,生产能力逐年增加,市场格局和原料来源也日趋多元化,乙烯产业发展在国内外市场日益交融的背景下正迈入多元化时代。

        乙烯扩能适应需求

        乙烯产业是石油和化工行业的龙头产业,产品占石化产品总量70%以上,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可以说从‘十一五’开始,我国乙烯产业大步向大型化、基地化、产业链化方向发展。乙烯产能的快速增加带动了下游合成树脂、合成纤维等产业的发展。”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金银岛的石化分析师王贞贤说,“‘十一五’期间,我国乙烯产能维持稳定增长,从2005年的773万吨/年增长至2010年的1448万吨/年,增幅达87.3%,目前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作为世界第二大乙烯产能国,我国乙烯自给率达到98%,但由于乙烯下游相关产品稀缺,所以从当量消费来看,我国乙烯自给率只有48%。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石化产品需求仍处于快速增长期,这是乙烯扩能的主要动力。据有关专家预测,2010年至2015年,我国乙烯需求仍保持一定的增速,估计2010年至2012年增速在5%左右,2013年至2015年增速为5%至7%。预计到2015年,我国乙烯当量消费超过3500万吨,高端石化产品需求潜力巨大。

        近日有专家透露,即将发布的《乙烯行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到2015年,我国乙烯总有效生产能力达到2700万吨。其中,新建乙烯项目5个至7个,增加乙烯产能630万吨;对现有乙烯装置扩能改造,增加乙烯产能440万吨;建设8个MTO/MTP项目,新增煤经甲醇制烯烃产能450万吨。届时,我国乙烯当量消费自给率将由目前的48%提升至70%。

        “2020年之前,我国每年增加一套百万吨产能乙烯项目都没有问题,毕竟我国有这么高的原油需求量。可以说,目前我国乙烯工业迎来了扩能高峰期。”宏远证券石油化工研究员柴沁虎告诉记者。

        市场格局日趋多元化

        随着国际石化巨头的进入、石化产业群的逐渐形成及乙烯产品的系列开发,我国乙烯市场格局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群雄逐鹿、多维竞争之势日益明显。

        2009年,中国石化协会发布的《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采取“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园区化”的发展模式,加快乙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即将发布的《乙烯行业“十二五”规划》也要求,“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做强做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石化产业群,建设中西部乙烯基地,改造提升东北地区乙烯工业。具体思路是:长三角地区将以上海、南京、镇海为中心,形成3个至4个产能超过200万吨的乙烯生产基地,乙烯总产能占全国1/3以上;珠三角地区将加快茂名、惠州、湛江、揭阳等地合资项目建设,重点发展优势和特色产品;环渤海地区将以京津唐及抚顺为中心,布局大型乙烯装置;中西部地区则依托大型炼油项目,分别在兰州、成都、独山子形成3个至4个乙烯基地。

        在我国石化产业合理布局、形成优势互补的合力之时,国外乙烯企业抢滩国内市场的步伐不断加快。随着更多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及获得批准的中外合资乙烯改扩建与新建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外资在我国的乙烯权益产能及占全国乙烯产能的比重也将增加,“外”字号的乙烯产能不断提高。国内方面,除了三大石油公司投资建设乙烯项目外,还有一些同业企业进行相关投资。

        “预计随着国产乙烯产能继续增加,未来国产化工品与进口化工品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而进口商一方面不会放弃广大的中国市场,一方面也积极开拓拉美等新兴经济体市场,寻求更广阔空间。随着产能增长,不排除未来我国加大乙烯出口力度的可能。”王贞贤说。

        集群效应、外资分羹、同业竞争、海外拓市……我国乙烯市场必将迎来多元化市场格局。

        加快产品结构调整

        中东地区乙烯原料以乙烷为主,成本很低,即使加上运费也比美国、西欧和世界其他地区的乙烯成本低很多。这成为其进军世界市场的主要竞争力。而我国乙烯原料主要以石脑油为主,成本较高,在市场竞争中没有价格优势。因此,实现原料来源多样化成为我国乙烯工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中曾提出,鼓励乙烯原料向轻质化方向发展,稳妥有序地推进煤制烯烃的产业化进程,推广以重油催化热裂解(CPP)为代表的新技术,通过调整乙烯原料结构,实现原料来源的多样化,降低乙烯当量消费对外依存度。即将发布的《乙烯行业“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到:鼓励以油田伴生气、凝析油为原料生产乙烯,支持发展以CPP为代表的重油制乙烯技术产业化,适度发展MTO、MTP为代表的煤制烯烃技术,以降低乙烯制造成本。

        实现原料来源多样化,除了政策上引导,还需要进行技术攻关。“我国开发新技术的脚步从未停止。2010年,神华包头项目投产,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甲醇制低碳烯烃(DMTO)正式实现了非油制烯烃技术产业化。陕西煤业化工集团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合作建设的70万吨/年煤制烯烃项目也于2010年正式启动。”王贞贤告诉记者。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提高我国乙烯工业竞争力,除了降低生产成本外,还要在产品上下工夫,需要调整产品结构,使乙烯下游产品向品牌化、系列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有国外产品抢占市场的竞争压力并不是坏事。对于现在中东地区乙烯产品进入国内市场,我们要有充分准备,但没必要感到威胁。这种竞争将‘逼’着我国乙烯工业深度开发产业链,生产高端、高附加值产品。”柴沁虎对来自中东乙烯产品的竞争表示乐观,并指出:“我国乙烯只有把产业链做‘长’,实现产品差别化和系列化生产,多生产高端产品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 文章关键词: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