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十一五”我国磷化工精深化发展成果斐然
“十一五”我国磷化工精深化发展成果斐然
  • www.chemmade.com
  • 2011-07-12 15:26:56
  • 中国化工报数字报
  •     “十一五”期间,我国磷化工产业精细化发展迅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磷化工行业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紧密的产业发展方式,在关键技术开发上成果突出,产品结构更趋合理,精细产品产量明显提高。

      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全国磷肥与复肥信息站汤建伟教授介绍说,“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磷化工精细化技术开发领域取得新成果。在磷酸方面,我国在湿法磷酸净化技术取得较大突破,磷酸装备制造能力进一步提高;热法磷酸反应余热利用取得新突破,食品酸品质进一步提高,电子级磷酸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也取得进展。

      据介绍,2006年,四川大学与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出磷酸净化技术,该技术工艺流程短、操作稳定、能耗低、投资省、产品质量好、设备材质完全国产化。汤建伟表示,这项自主技术极具发展潜力,拓宽了我国磷化工发展领域,将使磷化工产品向精细化、高档化转变。截至2010年,四川大学开发的溶剂萃取净化湿法磷酸新技术已在3套5万吨级装置上实现工业化应用,目前正在向更大规模推进,新建装置也在积极筹划中。
     
      在我国磷矿资源开发和磷化工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难题的突破上,我国实施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复杂难处理磷矿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及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和“高纯磷化工产品工业化关键技术与示范工程”,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据汤建伟介绍,“复杂难处理磷矿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及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围绕磷矿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等技术难题,开发出了电子级磷酸、三氯氧磷、透明剂、阻燃剂等磷精细化工产品;实施了磷化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该项目科研成果为依托,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10万吨/年湿法磷酸净化等装置,有效地提高了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综合利用率,推动了磷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的延伸和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了磷矿资源的环境友好开发、磷精细化工产品深加工以及磷化工产业链发展。

      “高纯磷化工产品工业化关键技术与示范工程”项目针对我国磷化工产业发展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重点对溶剂萃取法精制湿法磷酸技术和装备,高聚合度聚磷酸铵、工业级、食品级和半导体级磷酸等产业化技术进行攻关,通过该项目,我国将建设5万吨/年溶剂萃取法精制磷酸工业示范装置、2万吨/年湿法精制食品级磷酸工业示范装置、2万吨/年半导体用磷酸工业示范装置、高纯磷化工产品数据库及分析测试技术和产品标准,提升我国磷化工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在精细磷化工产品方面,云南、湖北、贵州等磷化工大省经过“十一五”的发展,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种类和产量上均有较大程度的增加。据云南省磷化工协会会长陶俊法介绍,“十一五”期间,云南磷化工尽管经历了世界金融危机冲击、自然灾害影响、关税政策伤害,但总体呈现向好的态势。据云南省磷化工协会统计,与“十五”相比,“十一五”云南磷化工9种主导产品产量均有所提高。其中,牙膏级和食品级磷酸氢钙增幅最大,由2005年的0.3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2.5万吨,增长733.3%;饲料级磷酸氢钙增长了141.1%,三聚磷酸钠同比增长124.0%。
     
      湖北省磷化工业协会秘书长黄文俊表示,“十一五”期间,通过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湖北磷化工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在精细磷化工产品等重点领域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目前湖北精细磷化工产品产量居国内前列,磷化工产品的产值已由“十五”末的70多亿元增加到“十一五”末的300多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30%。磷化工产品结构的调整也取得显著成效,精细磷化工产品品种由20多种发展到40多种。通过延伸以黄磷为基础的精细磷化工系列产品链,将磷酸从工业级发展到食品级、电子级;普通磷酸盐品种涵盖了钠盐、钾盐、钙盐、铵盐等,还开发了焦磷酸盐、次磷酸盐以及复配磷酸盐系列产品;通过卤化磷、氧化磷、硫化磷等磷化物的开发,将无机磷向有机磷转化,生产有机磷农药、阻燃剂、水处理剂等产品,在精细磷化工产品等重点领域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秘书长匡国明也表示,“十一五”期间,贵州磷化工产业精细化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奠定了进一步做精做强的产业基础,贵州省磷化工产品开始由初级产品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转变,目前磷化工技术创新能力在国内业界处于领先地位。

  • 文章关键词: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