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业内人士津津乐道的是,同为资源性产品,钾肥的进口价谈判相较铁矿石明显更具有几分成功的色彩。当中国与国际铁矿石供应商谈判连连败北之时,在钾肥谈判中,中方却有着不错的成绩,甚至在2009年以350美元/吨的“心跳价格”拿下当年的钾肥谈判。
钾肥谈判较为成功的原因显而易见,与铁矿石不同,中国钾肥一半左右基本上能实现自给自足,并且,近年来国内钾肥产业发展较为迅速,同时海外钾资源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国已经陆续在老挝、加拿大、刚果(布)、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获得开采权,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再者,钾肥消费具有一定弹性,其可替代性比铁矿石强,一般情况下,土地使用钾肥后的一两年即使不施钾肥,也不会对作物收成造成较大影响。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事,钾肥谈判主体较集中,不容易被国际钾肥供应商各个击破。正因为如此,钾肥谈判价格迎来的更多是掌声。
但需要看到的是,随着钾肥产业集中度提高,生产商议价能力正在加强,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为了在国际钾肥“过山车”行情后尽快稳住成交价格,国际钾肥供应商们联合“降产保价”。Canpotex和BPC两大销售联盟的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65%以上,而前不久,近期俄罗斯乌拉尔钾肥与西利维尼特合并,2010年两家公司总出口量达830万吨,占全球出口量的20%以上。行业合并加强了国际钾肥巨头谋求涨价的底气。以往,西利维尼特曾是印度谈判时的突破口,但与乌拉尔钾肥合并后,此口已不通,垄断性的加强给钾肥进口大国带来了更大的压力。目前,中、印、巴的进口依赖度仍较高,如果如果停止钾肥进口不施此肥,则将会影响其国内粮食产量。
为了更好地控制国际钾肥市场,国际钾肥供应商们今年与中国首次采用半年周期定价方式,这为下半年的提价作下了局。在此形势下,中国唯有继续扩大国内生产,同时与国际钾肥巨头在开拓国际资源时展开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