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谁制造了恶劣食品安全事件?
谁制造了恶劣食品安全事件?
  • www.chemmade.com
  • 2011-06-03 09:47:14
  • 广州日报
  •   为何各国不断严密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却无法阻止愈见恶劣的食品安全事件?
      
      6月1日晚,卫生部紧急发布公告,将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列入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在这份“黑名单”上,名不见经传的塑化剂成为最新上榜者。台湾的塑化剂事件,也已演变成一场空前的食品安全危机。
      
      幕后
      
      “黑心商人”已做30年
      
      对于台湾的食品制造行业而言,阴影还未知要蔓延多久,5月31日零时起,运动饮料、果汁等5大类食品都须提供检验安全证明,否则一律下架,违者将受重罚。
      
      作为被台湾学者称为“3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食品掺毒事件”,罪魁祸首的昱伸公司负责人赖俊杰曾供称,业内“很多人都这么做”,而据查他这种行为更是已经持续了30 年。因此在外界看来,事件接下来无疑将促使台湾当局对自身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进行深入检讨。
      
      依靠高规格的食品安全标准和完备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台湾食品曾经颇有口碑。早在1975年,台湾就公布实施“食品卫生管理法”。台湾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加工食品追溯制度的地区,将食品从原料来源、生产养殖、加工制造、运输仓储直到销售全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进行登记。台湾“卫生署”设立“加工食品追溯网”,消费者根据产品包装上的追溯码可以全面了解产品相关信息。
      
      然而,即使比较早认识到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台湾,也深受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之弊所累。据了解目前台湾对违规业者所处罚金仅为30万新台币,最高罚金也不过50万新台币,这种惩罚对于许多大型企业而言,力度显然过轻。
      
      困扰大陆食品安全管理多年的“多头管理”难题,同样在台湾出现。据台湾食品产业发展协会介绍,在食品供应链的不同环节,台湾也是不同部门在负责。
      
      在专家眼里,台湾在这次事件中暴露的体制之弊,值得许多国家和地区充分借鉴。
      
      忧心
      
      “黑名单”下一个是谁?
      
      卫生部列出的那一份添加剂“黑名单”越来越长,人们时刻在担心,下一个是谁?
      
      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级应急专家、中山大学营养学蒋卓勤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在装饮料的塑料瓶中也很可能有少量塑化剂,并且会有微量挥发,因此这种物质是可以检测出来的,过去在针对装饮料的容器检测中也有这个检测目标,检测其是否达到损害健康的剂量。”
      
      “但是没有人想到,这种化工原料会被直接添加到食物中,生产者为了让加入饮料乳化剂中的棕榈油更容易溶解而使用塑化剂。”蒋卓勤说,在食品安全管理领域,检测塑化剂本身并不存在难度,难点在于是否把其列作“检测目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跨领域”问题正在增加着对整个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考验。“人心坏了,这些认为的主观的恶意的行为,让人难以防范。”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教授郑建仙感慨道。
      
      “难度肯定越来越大,我们过去只关心食品生产系统可能产生的问题,但是现在,有没有人意识到,食品安全管理可能不仅是食品行业的问题,还有化工行业。由谁去管制化工原料的使用?比如三聚氰胺,比如塑化剂,这些化工原料价格非常低廉,使用非常简便,我们是不是也要思考进行相关的管制?”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郭巍青说。
      
      “需要有经验的食品工程师或化工研究人员,相关的科学家去摸底了,什么食品原料可能会存在这些被替代的可能?什么饮料可能被加料?牛奶可能被加什么?果汁可能被加什么?”蒋卓勤强调。
      
      深思
      
      食品安全全球性崩溃
      
      “食品安全管理,堪称世界性难题。”郑建仙说,即使是在管理体系相对严格的美国,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也是层出不穷。“人口多,组成也比较复杂,流动性大,这些都是增加食品安全管理难度的条件。”
      
      郭巍青坦言,“近年的食品安全事件让人感觉,整个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在崩溃,一种全球性的崩溃。” “食品安全管理的难度在于目前全球化的生产链条太长,由无数地区和无数环节拼合而成,这无疑大大增加了管理的风险和监督的成本。”他分析,从此次台湾塑化剂事件看,“这个链条这么长,你怎么知道问题刚好在那个节点上爆发?这还涉及到国与国之间关系处理,那么我们到底需要怎么来管,难道要联合国来管?显然不现实。”
      
      “政府其实在不断做努力,我们自己面对食品安全问题,可能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想办法缩短食品生产的链条,尽量回到本地生产,使其全程透明化,但是这能否推广呢?也许你可以自己种菜,但是你能自己种出喝的咖啡吗?”郭巍青认为,第二条路只能是改变自己的消费口味。
      
      “现代人对食品的口味要求越来越多是造成食品工业无限膨胀之源。厂家边不断增加添加剂边不断压缩成本。我们是否可以像国外保护正版那样来捍卫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要靠主管部门来推动。消费者能做的,是对于不负责任的厂家,投不信任票。另外,不要一边恐慌膨大剂,一边水果专挑大的买……这也是一种拿钱投票啊。”科学松鼠会微群副主编游识猷说。

  • 文章关键词: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