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三聚氰胺、瘦肉火腿——盐酸克伦特罗、牛肉膏——多样氨基酸……近期,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引发社会的高度关注,陌生的化学名词与日常熟知的食品联系在一起后突然间变得人人皆知,食品添加剂成为牟利、违法、甚至是毒品的代名词。
为了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记者近日走访了相关单位和专家,并查询有关资料,认为有必要为食品添加剂正名。
什么是食品添加剂?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和世界卫生组织( WHO )联合食品法规委员会定义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是有意识地少量添加于食品,以改善食品的外观、风味和组织结构或贮存性质的非营养物质。
“几乎所有食品中都含有食品添加剂。”有关专家认为,食品添加剂不但对身体没有坏处,反而是确保食品安全的物质。
“食品添加剂不仅能够改善食品的“品相”和口感,还有利于食品加工,能更适应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最重要的是,食品添加剂方便食品保存,能够防止变质。”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技术委员会专家张蔚介绍说。
对于有特殊需要的人群来说,食品添加剂甚至是救星。“糖尿病人不能吃糖,就需要无营养甜味剂或低热量甜味剂,这些食品添加剂实现了无糖食品供应。”国家质检总局风险控制中心主任李镜说。
其实,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理与药物一样,关键在于平衡剂量与效应的对应关系。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食品农业研究所专家介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需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要性。食品加工如果可以不用食品添加剂就不能加。第二,安全性。除了科学实验之外,至少有两个发达国家使用后证明安全可靠的食品添加剂,我国才会给予批准。第三,合法性。食品企业只有使用国家批准的食品添加剂才是合法的行为。
食品添加剂并非妖魔,只要生产者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执行,不光无害,反而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