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他们在分子世界里造出了“房间” 解读2025诺贝尔化学奖
他们在分子世界里造出了“房间” 解读2025诺贝尔化学奖
  • www.chemmade.com
  • 2025-10-09 10:46:32
  • 科技日报
  • 如果一名房地产中介负责推销分子世界的房产,他或许会说:“这是一间宽敞明亮、专为水分子量身定制的单身公寓。”


    这样的“房子”确实存在。它们是由科学家精心设计的分子建筑——金属有机框架(MOF)。今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北川进、澳大利亚科学家理查德·罗布森和美籍约旦科学家奥马尔·亚吉,以表彰他们在MOF材料开发方面的开创性贡献。


    这种新型分子结构内部拥有大量空腔,分子可在其中自由进出。得益于三位科学家的工作,化学家如今已能设计出数以万计的不同MOF,为化学领域带来一连串“奇迹”。


    罗布森:化学课上的“分子建筑”灵感


    科学发现常始于“跳出框架”的思考。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故事,源自一节普通的化学课准备。


    1974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理查德·罗布森正在为课堂制作分子模型,他用木球代表原子、木棒代表化学键。摆弄间,他灵光一现:如果能像拼积木一样,让原子或分子依照其化学特性自行连接,能否构建出新的“分子建筑”?


    直到十多年后,他终于动手验证这一想法。罗布森将带正电的铜离子与四臂分子相结合,结果这些分子像钻石晶格一样自组装成规则的三维晶体结构,不同的是,这种晶体内部竟有大量空腔。1989年,他在《美国化学会志》上发表成果,首次提出这类分子网络的潜力,预言它们将赋予材料前所未有的性质。


    理查德·罗布森的灵感来源于钻石的结构,钻石中的每个碳原子都与其他四个碳原子连接,形成金字塔状的结构。


    此后,罗布森陆续合成出多种含空腔的分子网络,并证明这些结构内部的离子可以互换,从而让物质进出。他展示了可按需设计的分子晶体,并提出这种材料可用作催化剂。尽管早期材料脆弱、易分解,被认为“没用”,但罗布森已打开了“分子建筑”的大门。


    北川进:让“无用之物”变得有用


    20世纪90年代,日本近畿大学的北川进接过了罗布森探索的火种。他奉行的信条是:“要看到‘无用之物’的用处。”


    1992年,北川进构建出一种二维分子材料,分子之间形成可容纳丙酮分子的空腔。虽然功能有限,但这代表一种全新的分子设计思维。他同样用金属离子作为“支点”,以有机分子相连。


    1997年,北川成功构建出一种金属有机骨架,其内部由开放通道相交。


    1997年,他的团队用钴、镍、锌离子与4,4′-联吡啶分子搭建出三维MOF结构,形成交错的空腔通道。当他们将材料中的水去除后,这些孔洞仍然稳定,可以吸附和释放甲烷、氧气、氮气等气体而不变形。


    面对“已有多孔沸石,为何还要MOF?”的质疑,北川进给出关键答案。他认为,MOF可由多种金属和有机分子构建,功能可定制,并且材料柔韧,能如呼吸般吸附和释放气体。这一定义奠定了MOF的科学基础。


  • 文章关键词: 2025诺贝尔化学奖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