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所有面条都能燃,但速度不一
专家:影响面条燃烧的主要是含水量
提醒:颜色过白,碱味太大的面条别买
面条可以燃烧,究竟是有待推广的科普知识,还是关乎食品安全的大问题?最近半个月以来,“面条燃烧”事件被炒得沸沸扬扬。在缺少官方定论、公民探求真相无门的情况下,有主妇干脆把“可燃面条”扔进了垃圾堆。
真相,在哪里?一根燃烧的面条,又何以让有些市民恐慌?由此,本报记者探寻了事件引发的五大疑问。
A:来势汹汹的“面条危机”
被扔进垃圾桶的手擀面
手擀面能轻易点燃,在市民刘女士看来,这更加让她确信:“你看,面条质量果然有问题。”打开冰箱,她抓起剩下的手擀面,全部丢进了垃圾桶。
“面条燃烧”事件炒得火热,铺天盖地的各种传言,让刘女士无所适从。“一会有人说,面条能点着,同产品质量没有必然联系;一会有人说,食品添加剂放过量了,才能引起面条燃烧。”
到底该相信谁?“还是相信自己的嘴吧。”左思右想,刘女士干脆选择“不吃了”,“吃出毛病可不是闹着玩的。”
能点燃的手擀面,是在沙河口区春柳建鑫市场里买到的,时间是3月3日。为了全家人的身体健康着想,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刘女士的餐桌上将见不到面条的踪影。
“面条危机”来势汹汹,就连馒头也成了市民试验的对象。就在刘女士扔掉面条的那天,泡崖居民金先生发现,从泡崖市场里买来的馒头竟然也能点燃。掰开馒头仔细观察,葛先生惊讶地看到,馒头内有类似白色塑料袋的物质。“哦,原来是虚惊一场。”金先生说,估计机器在和面时,不小心把塑料袋和在一起,馒头能点燃,可能和塑料袋有关。
在某种程度上,一根燃烧的面条,让不少市民风声鹤唳。他们向本报记者陈述的理由很简单:“真相未白,宁可信其有,而不可信其无。”
所有买到的面条能都点燃
按照统计学原理,仅凭少数市民试验,无法证明“面条燃烧”的必然性。为了揭开事件疑团,记者决定,在不同的市场内,针对不同面类制品展开试验。
昨日13时,记者先后到新起屯、八一路、秀月、桃源等地,在四家市场内分别购买了手擀面、切面、鸡蛋面、挂面以及馒头等面类食品。其中,从手感判断,手擀面和切面相对湿度更大,而挂面则相对干燥。
在蜡烛的火苗上,各种面条“表现”有所差异。但是,所有面条均能被轻松引燃。由于干湿、粗细状况存在区别,燃烧所需时间不尽相同。把挂面放到火苗上,很快,面条开始变焦,伴随着焦糊味的烟气,面条开始燃烧起来。这个过程,走过了9秒钟的时间。同样湿度的情况下,引燃手擀面需要30秒钟,而切面则只需要22秒钟。
同时,鸡蛋面燃烧时,发出了一股类似“皮衣烧个洞”的味道。此外,尽管在火上烧了5分钟,在高温下,馒头虽然已被烧糊,但最终却没能被引燃。
一种因传言引发的担忧
俗语云:“病从口入。”在食品安全领域,在问题产品屡屡曝光的背景下,市民对手里拎着的菜篮子就更加敏感起来。在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之间,不少市民选择了前者。实际上,“面条燃烧”事件见诸报端以来,本市不少面条生产和制造者,表达了心中的隐忧。
尽管,传言尚未真正带来销量的大幅下滑。在西岗区八一路公交车站附近,集中了多家面食制造和销售的摊点。一位摊主告诉记者,由于前来购买面条的多是居住在周边的老主顾,所以,销量暂时未受到影响。不过,传言四起后,他似乎闻到了一丝“怪怪”的气息。
“你家的面条能点燃吗?”“没放啥不该放的东西吧。”摊主说,最近十天内,有些主顾曾半开玩笑地询问他。“我会告诉他们:‘都是邻里邻居的,咋敢坑你们呢?店虽然小,可也不想砸了牌子啊!’”
采访中,不少摊主表达了内心的担忧。他们认为,在业界内,确实有极少数害群之马,为谋利采取非法手段,但是,这并不代表整个行业都存在问题。“传言如果不能及时遏制,面制品行业将会遭受伤害。从根本上来说,也势必会影响到市民的生活。”不少摊主认为,如果不能证实面条燃烧同质量有必然联系,有关方面应尽快以科学方法给出印证并向社会公布,以正视听。
B:一根燃烧面条引发的五大疑问
一根面条能够燃烧,迅速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最近半个月以来,在国内的主要城市,数以百计的媒体对此事进行跟踪调查。在人们探寻“可燃面有没有害”、“什么样的面条才能吃”等问题时,仅有极个别部门以正式姿态做出官方解释。由此,本报带着五个关系民生的疑问,对事件本身进行了探寻。
问题一:面条里面到底添加了什么东西?
“苏丹红、三聚氰胺,这些不都是添加剂么!”记者刚提起食品添加剂,市民张女士随口就道出了她对此的印象。事实上,随着政府对食品安全质量问题愈加重视,针对使用诸如三聚氰胺之类化工原料的食品生产商,已经遭受到严厉打击。
有资料表明,所有食品添加剂共有1.4万种。其中,更为食品生产厂商常用的,约有700种。在我国,所允许使用的添加剂约有1500种。
那么,制作和生产面条时,会用到哪些食品添加剂呢?记者咨询了面点师培训机构。学校老师告诉记者,就面条内的添加剂而言,分为面粉生产和面条制作两个阶段。在面粉生产过程中,厂家往往会添加少量的食品增白剂。增白剂除可改善食品色泽外,还具有抑菌等多种作用。以过氧化苯甲酰为例,国家对添加剂量有明确标准。根据国标含义,只要是不超出标准,食用就是安全的。
在制作面条时,面点师会根据不同种类产品需求,添加不同的配料。例如:以普通拉面为例,会添加强筋剂、面碱和食盐等配料,使得面条口感更加劲道、爽滑。不过,采访中也有面点师傅表示,会加入少量的食用胶。
对于各种食品添加剂,国家有着明确的剂量使用标准。记者从大连市质监部门了解到,对于正规的面条生产厂商,需要通过QS质量认证,因此产品质量比较可靠。
不过,对于一些面点摊、早点摊,其产品中到底使用了哪些添加剂,仍需进一步调查。有关人员解释说,以早点摊为例,流动性相对较高,给检测带来一定困难。
问题二:面条能够燃烧,同添加剂有无关联?
针对此问题,记者采访了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有关专家。首先要搞清楚的是,纯面粉中含有哪些物质。有关专家告诉本报记者,面粉中主要成分为淀粉和多糖。事实上,这两种物质均为有机物,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温度时,必然会形成燃烧现象。“换句话说,面条能够燃烧,是由其自身成分而决定的。”
其次,添加剂等成分在燃烧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专家告诉记者,以传言中所说的柠檬黄、蓬灰、复合磷酸盐等化学添加剂而论,多数化工产品均难以单独引燃。这意味着,即便在面条中添加了上述物质,也无法起到助燃的作用。
化物所专家说,具体影响到面条燃烧的因素,主要是含水量以及其他营养配料。含水量高的面条,其引燃过程必然会花费更多的时间。而添加鸡蛋的面条,在燃烧时则会释放一定的含氨、含硫气体,因此会产生类似“皮衣烧洞”的味道。
问题三:到底什么样的面条才是安全的?
“面条燃烧”传言来势凶猛,市民们不禁提出了疑问:到底哪些面条能吃,又是否存在相关标准供市民参考呢?从国家标准而论,相关规定比较明确。但是,在市民购买面条的过程中,那些科学数据毕竟抽象,市民根本无法用肉眼“看穿”产品中是否添加了违禁物质,或是允许添加的物质超标。
更让消费者困惑的是,就面粉漂白剂一事,科学界尚存在争议。2001年,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中国粮油学会联合多家大型面粉生产企业曾呼吁,建议禁止使用面粉增白剂。针对此事,国内有关机构争论不休。直到今年3月1日,卫生部等7部门公告:自2011年5月1日起,禁止在面粉生产中添加食品增白剂。
如此看来,似乎作为行业生产指导的国家标准,也存在探讨的空间。此外,针对面条的制作工艺、操作手法等,暂时还没有统一标准。由此,到底哪些面条是安全的,普通市民选择难而又难。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办法买到‘放心面’了。”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建议从市民从两个角度选择:第一,购买正规企业生产的食品,尽量不要到流动摊点买面条;第二,市民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小窍门,来判断面条是否正常。例如,色泽明显过白、碱味过大的面条,显然是添加了过多的辅助配料,市民尽量不要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