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海上风电市场潜力显现 中国装机增速领跑全球
海上风电市场潜力显现 中国装机增速领跑全球
  • www.chemmade.com
  • 2024-07-03 13:55:17
  • 中国能源报
  •   近日,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发布《2024全球海上风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风电市场以10.8吉瓦的新增海上风电装机创下历史第二高年度装机纪录,市场活力不断提升。其中,中国以6.3吉瓦海上风电装机增速领跑全球,新兴市场海上风电装机也明显提速。《报告》认为,更多积极政策以及资金支持下,全球海上风电有望突破瓶颈,实现持续性增长,为未来十年的加速扩张打下基础。

      中国持续领跑全球

      《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新增10.8吉瓦海上风电装机,同比增幅高达24%,全球累计海上风电装机量达到历史性的75.2吉瓦。其中,中国连续第六年成为全球海上风电装机增速最快的国家,在实现海上风电平价的同时,拉动全球海上风电市场高速增长。

      同期,欧洲国家海上风电装机增长也达到了空前速度,2023年共新增3.8吉瓦海上风电装机,新建11座海上风电场。其中,荷兰是欧洲海上风电增长最快的国家,去年新增装机量1.9吉瓦。此外,英国、法国、丹麦、德国等国均有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

      截至2023年底,亚洲和欧洲累计海上风电装机量分别达到41吉瓦和34吉瓦,已投运装机量占到全球海上风电总量的99.9%以上。

      对比之下,北美地区海上风电装机增速较慢,2023年虽然部分海上风电项目已动工在建,但并没有新的海上风电机组安装投运。截至2023年底,美国仅实现了42兆瓦累计海上风电装机。

      GWEC预测指出,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海上风电强劲增长带动下,未来10年,亚洲将维持全球海上风电市场的领跑地位,此外,拉美地区也有望新增海上风电装机。

      开启装机增长新时期

      《报告》预测认为,未来10年,如果目前的政策趋势得以保持,全球海上风电装机量有望维持稳定上涨趋势,开启海洋绿色能源发展新浪潮。

      根据《报告》,到2028年,全球海上风电装机有望维持每年25%的增速;到2030年前后,这一增速或维持在15%左右;到2029年,全球每年新增装机量有望突破40吉瓦的“节点”;到2032年更可能突破60吉瓦“大关”。整体来看,2024—2033年间,全球有望增加超过410吉瓦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届时,每年新增的海上风电装机量将达到新增风电装机的25%左右,较目前不到10%比例有显著提升。

      在GWEC看来,海上风电之所以能在此前基础上实现突破,不仅是亚洲、欧洲等地区拥有稳定增长空间,还因为有更多新兴海上风电市场在寻求增长。2023年,澳大利亚宣布了该国首个海上风电项目招标结果,预计将启动12个、总装机容量达25吉瓦的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在拉美地区,巴西、哥伦比亚等国也在积极为海上风电发展铺路,预计很快将启动海上风电项目招标。

      GWEC海上风电业务负责人丽贝卡·威廉姆斯表示:“2023年,全球都在积极推动海上风电加速发展,从产业到政府部门对海上风电的认可程度也愈加提升,工业脱碳以及下游应用需求同样快速增长。”

      下游需求走强拓宽市场

      《报告》指出,即使海上风电产业还面临着成本上浮、供应链不足、电网接入瓶颈等多方面挑战,但在各国政策支持以及市场推动下,2023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投资额仍超过了767亿美元,刷新历史纪录。

      面向未来,GWEC认为,与传统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相比,海上风电供能更为稳定,更加具备连续稳定制氢潜力,海上风电制氢或成为产业发展新方向。《报告》指出,随着海上风电相关规划以及政策框架搭建完善,海上风电制氢以及其他绿色衍生物的市场潜力将进一步显现,海上风电发展能够有效帮助存在脱碳难点的工业领域实现脱碳,下游工业需求也将进一步刺激海上风电产业增长。

      同时,《报告》预测称,浮式海上风电作为新兴技术也有望在2030年前后步入成熟应用期,深远海风电发展有望提速。目前,欧洲国家浮式技术扩张相对更快,而中国则是全球浮式海上风电供应链产能增长最快的国家。

      不过,《报告》也提醒,虽然海上风电市场潜力已经显现,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在项目融资、审批、供应链以及电网接入等方面,海上风电产业仍面临一定风险。为此,建议各国政府以及业界应加强合作,确保既定目标成为现实,并在未来开拓出更大的市场空间。


      化工制造网将随时为您更新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网资讯动态。

  • 文章关键词: 风电太阳能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