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新规则下纯碱期现市场融合再上新台阶
新规则下纯碱期现市场融合再上新台阶
  • www.chemmade.com
  • 2024-05-22 10:06:37
  • 期货日报
  • 记者了解到,《郑州商品交易所纯碱期货业务细则》中关于交割品的相关修订即将在2406合约上施行。新的交割标准与现货市场保持一致,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的功能。


    据了解,2022年11月1日,纯碱新国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工业碳酸钠》(GB/T 210-2022)发布实施,原国标(GB/T 210-2004)同时废止。新国标对纯碱部分品级铁含量和硫酸盐含量要求进行了调整,并对纯碱试验方法进行了修订。针对II类优等品,删除了硫酸盐含量小于等于0.03%的要求,其他指标保持不变。


    为了顺应产业发展趋势、与新国标保持一致,经充分论证,郑商所于2023年5月更新了《郑州商品交易所纯碱期货业务细则》引用的纯碱国标名称和编号,删除对基准交割品硫酸盐含量小于等于0.03%的要求。


    修订后,《郑州商品交易所纯碱期货业务细则》第二十四条为:“基准交割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工业碳酸钠》(GB/T 210-2022)II类优等品的重质纯碱,且氯化钠含量(以干基的NaCl的质量分数计)≤0.6%。” 同时,将纯碱期货交割品质检项目由7个优化为6个,单个样品质检费用最大降幅达到15%,降低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成本。两项调整均自纯碱期货2406合约起施行。


    “纯碱基准交割品的调整,有利于促进期现货市场融合。”中信建投期货能化高级分析师胡鹏对期货日报记者表示,从质检来看,新国标(GB/T 210-2022)规定的质检项目可以完全覆盖现货质检需求。这一调整更好地跟随现货发展趋势,降低检验和交割成本,促进纯碱货物在期货市场的顺畅流通。


    受访产业人士普遍认为,随着纯碱现货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新国标的调整符合现货市场的实际和发展需求,纯碱期货业务的发展也与纯碱现货市场的发展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从以往现货市场业务来看,纯碱产品硫酸盐含量普遍较低,同时下游浮法玻璃企业对该指标关注较少。”山东海天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市场部相关负责人王绪希表示,纯碱期货基准交割品规则的调整,避免了供需两端有可能发生的分歧,便于期现业务的开展和产品的顺利交割。


    对此,河北望美集团期货部负责人霍东凯也表示,郑商所在纯碱新国标调整后及时对纯碱期货业务规则的修订,保证了期货交割品始终与市场主流流通货物的一致性,更有利于套保、交割等业务的顺利开展,满足现货市场的发展需求。


    记者了解到,纯碱期货的上市,进一步满足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管理价格风险、优化库存管理等方面需求,在市场中得到了广泛认可。目前,纯碱期货价格已经成为终端市场定价的重要参考依据,无论是浮法玻璃生产企业还是光伏玻璃生产企业参与纯碱交易的积极性都很高。


    “企业积极参与期货市场可以更好地进行经营决策,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有助于引导企业提前布局,以应对现货市场调整。同时纯碱期货上市为纯碱价格的调节提供了蓄水池的功能,避免了价格的剧烈波动,拓宽了纯碱产品销售渠道,使我们作为纯碱的生产企业能参加到套期保值和点价交易中,能更好地保证销售价格的稳定性和产品的流通性。”成都云图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罗博识称。


    “纯碱期货上市以来,通过期货价格发现,企业能够更好地分析和研判现货市场价格;同时,参与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能够增加企业的销售渠道,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王绪希表示,通过纯碱期货,企业能够提高经营的稳定性和利润水平,发展新的业务销售模式,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对玻璃企业而言,纯碱期货的上市给下游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风险管理工具,对整个行业的格局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霍东凯表示,纯碱期货不仅发挥了风险管理能力,也给上下游开拓了新的贸易渠道。“通过完善优化期货业务规则,使整个业务流程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让纯碱期货能更好的服务市场,服务企业。”他称。


    受访人士普遍表示,随着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不断提升,未来纯碱期货有望在服务产业上发挥更多的作用。


    “随着纯碱期货交割品和交割规则的不断完善,产业企业参与度也将越来越高,实体企业将进一步拥抱纯碱期货。”王绪希如是说。


    在胡鹏看来,未来纯碱期现结合、产融结合或更加普遍,点价、含权贸易等形式也将得到更加普遍的应用。


    化工制造网将随时为您更新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网资讯动态。

  • 文章关键词: 纯碱、期货、价格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