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我国研究新型储能制造业发展有关政策
我国研究新型储能制造业发展有关政策
  • www.chemmade.com
  • 2024-04-11 14:01:24
  • 中国证券报
  •   4月1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舒印彪在第12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上表示,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化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仍存在利用率不高、安全风险、标准缺失等问题。舒印彪建议,加强规划引领,优化调度运行,完善市场运营机制,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加大政策支持,加快标准和认证体系建设。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电子基础处处长金磊在本届峰会上表示,下一步,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将会同有关方面持续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加强行业规范管理,研究新型储能制造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同时要加快编制锂电池编码和溯源等评价体系;加快先进储能技术及产品的规模化应用,加快钠电、固态电池、光伏制氢等突破和示范应用。

      新型储能项目利用率不高

      舒印彪表示,我国新型储能项目利用率不高,2023年电网侧、用户侧、新能源强制配储项目平均利用率指数分别为38%、65%、17%;安全问题时常出现,电池能量密度和容量提高,部分标准缺失,安全风险增加。

      舒印彪建议,加强规划引领,优化调度运行,完善市场运营机制,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加大政策支持,加快标准和认证体系建设。

      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也表达了同样观点。曹仁贤提到,中国目前有上万家储能企业,大部分产品毛利率非常低,企业缺乏后续继续投入研发的经费,安全隐患问题仍然存在。此外,目前储能设备平均利用率偏低等因素均影响了储能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为此,曹仁贤呼吁,储能行业应坚守安全底线,尽快回归以技术创新推动降本增效的主航道,避免无效“内卷”。曹仁贤建议,储能行业要进一步增强上下游分工协同,加强国际化合作,共同推动储能标准化、安全化、规模化和经济化,让储能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此外,舒印彪还提到,我国电池出口企业面临绿色贸易壁垒下的碳足迹核算认证难题。“国内外碳排放核算边界不同,中国企业无法获得欧盟要求下部分供应链环节碳排放数据,且因国内外纳入碳排放核算重点行业不同,现有碳足迹核算指南和标准覆盖范围缺口较大。”舒印彪称。

      加强行业规范管理

      金磊表示,下一步,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将深入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会同有关方面持续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强行业规范管理,研究新型储能制造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同时要加快编制锂电池编码和溯源等评价体系;加快先进储能技术及产品的规模化应用,加快钠电、固态电池、光伏制氢等突破和示范应用;加快“光储端信”的融合发展,推动强链、补链和延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持续促进我国光伏锂电池新型储能等领域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在人才、资金、技术、标准、产能、专利等领域深化国际合作。

      对于近年储能行业发展趋势,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陈海生认为,未来抽水蓄能占比有望低于50%,新型储能将迎来历史性时刻。

      在当日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4)》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底,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86.5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30%,同比增长45%。抽水蓄能累计装机占比首次低于60%,与2022年同期相比下降17.7个百分点;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首次突破30GW,达到34.5GW/74.5GWh,功率规模和能量规模同比增速均超过150%。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预计,“十四五”最后两年,新增储能装机仍呈快速增长态势,超额完成目前各省的规划目标,“十五五”时期将呈现平稳增长态势。保守场景下,未来7年,年平均新增储能装机规模为26.6GW;理想场景下,未来7年,年平均新增储能装机规模为39.9GW。


      化工制造网将随时为您更新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网资讯动态。

  • 文章关键词: 储能产业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