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数十家企业入局 氢能热潮带动电解槽需求飙升
数十家企业入局 氢能热潮带动电解槽需求飙升
  • www.chemmade.com
  • 2024-02-02 09:26:18
  • 财联社
  •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电解槽作为氢能制备的核心设备,其市场需求持续旺盛。自2023年以来,国内电解槽招标量及中标量均呈现显著增长态势,派瑞氢能、隆基绿能、阳光电源市占率最高;同时,国内企业也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不过,记者关注到,电解槽设备作为一个较为新兴的产业,已经遭遇不少挑战。从招标情况来看,去年主流厂商的报价逐渐走低,已经显示出价格战趋势。此外,一些新进入电解槽市场的企业中,龙蟠科技向记者称,目前仅实现销售一台设备;石化机械表示,已销售的设备规模与单价均较小;科威尔表示,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

      市场需求持续旺盛 企业出海斩获颇丰

      行业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电解槽市场出货量达1GW,其中中国电解槽总出货量超过800MW,同比增长129%以上,全球占比超过80%。另外,2023年国内电解槽招标约1.8GW,同比翻倍。

      其中,碱性(ALK)电解槽路线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占招标量的9成以上,不过,质子交换膜(PEM)和固体氧化物(SOEC)技术路线也逐渐受到关注。

      电解槽招标量同比翻倍的背后反映了制氢行业的高景气。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2023年,电解水制氢相关的市场、技术、政策等方面均发生了较大突破,有利中国电解水制氢产业继续加速发展。其中,一是绿氢需求市场逐渐明确,吸引更多企业布局。二是制氢技术难题逐步被攻克,奠定绿氢项目规模化、商业化发展基础。三是中国绿氢相关政策体系逐步细化完善,保障绿氢项目顺利运营。

      在此背景下,国内电解槽企业中,派瑞氢能、隆基氢能、阳光电源等表现尤为抢眼。自2023年以来,这三家企业共同占据了国内电解槽中标市场的近七成份额。

      其中,派瑞氢能中标256.5MW,占比29%;隆基氢能中标202MW,占比22%;阳光电源中标152MW,占比17%。这些企业在碱性电解槽、PEM电解槽等领域均有所布局,且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双良节能和隆基氢能相继斩获海外订单,进一步证明了国内电解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1月17日,双良节能公告成功中标United Solar Polysilicon (FZC) SPC的阿曼项目,其中电解制氢装备中标规模4000Nm3/h(20MW),也是双良中标的首个海外电解槽订单。该阿曼项目公司中标内容包括多对棒还原炉及尾气夹套管装置等,合计中标总价值583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19亿元)。

      1月18日,隆基氢能成功中标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绿氢项目电解槽订单,该绿氢项目由中国电建承建,含新建一座产能为4000Nm3/h(20MW)的绿色制氢厂和一座52MW的陆上风电场。项目建成后,将年产绿氢3000吨,用于制造50万吨氨肥。

      环保与公用事业分析师许杰向记者表示,国内企业在电解槽领域的技术布局和市场拓展将为其在未来氢能产业中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随着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不断斩获订单,国内电解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不过,抢占海外市场,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国内外电解槽在制造层面存在技术规范、标准的差异,客户要求也不同,增加了企业的符合性成本;此外,海外电解槽制造商已经意识到中国产品的冲击,甚至呼吁引入‘地区制造’要求,这或将成为中国电解槽出口的障碍。”许杰称。

      国央企主导推动项目 民营企业入局增多

      记者关注到,2023年中国电解水制氢项目主要推动者为各大国央企及地方政府,同时民营能源、化工企业开始增多。

      其中,国央企是中国电解水制氢产能增长的主导因素。2023年中国新增产能中,仅中石化的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便可占到近6成,而国央企项目整体可占到9成以上。同时,2023年有更多国央企开始推进万吨级绿氢项目建设,典型如国电投主导的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项目、中能建松原绿色氢氨一体化项目等。

      另外,去年以来,中国有近10家国央企或其旗下企业推出了制氢电解槽,中石化、 中能建 、国电投等央企旗下的装备部门已经开始参与电解槽投标或签单。从国央企整体布局来看,中石化、中能建、国电投等同时还是项目方,均有万吨级绿氢项目规划。

      进入2024年,国央企推动项目势头不减。1月11日,由中石化新星(内蒙古)西氢东送新能源有限公司申报的乌兰察布10万吨/年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制氢厂部分)正式获批。根据公示文件,该项目总投资59.4亿元,制氢厂部分主要包括新建25个制氢厂房,每个厂房各配置8套电解槽,共计200套1000Nm3/h碱液电解槽电解水制氢装置。

      国家电投是最早发力氢能产业的央企之一,国家电投旗下的国氢科技则是推进氢能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1月30日,国家能源局公布了2023年度能源行业十大科技创新成果,氢能方面仅有一项创新成果成功入选。这一成果正是由国氢科技联合其子公司长春绿动、武汉绿动共同完成的“低能耗兆瓦级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装置”。

      中国能建也成为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的一支“劲旅”,公司预计2025年末投资建设5万吨-10万吨绿电制氢项目。中国能建积极投资建设绿氢项目,也给电解水制氢设备带来了机会。去年10月11日,中国能建发布2023年制氢设备集中采购招标公告,总量为125套ALK+PEM电解槽。

      另外,去年以来,中国开展绿氢项目建设的民营企业开始增多,尤其不少燃料电池企业入局PEM制氢赛道。截至2023年底,中国至少有6家燃料电池环节的企业推出了PEM制氢电解槽。其中 亿华通 、国氢科技、重塑能源等企业推出的PEM电解槽可达MW级。此外,华光环能、华电重工、昇辉科技、永安行等公司也在加强对制氢设备的布局。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价格战即将打响?

      不过,对于正在布局电解槽产业的公司来说,想要崭露头角也不是那么容易。

      龙蟠科技的全资子公司江苏天蓝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电解槽项目从2023年3月开工建设,在9月已下线首台1000标方电解槽产品。1月30日公司披露,电解槽产品在中国能建的碱性电解水制氢机组试验检测平台通过了中国氢能联盟的“氢能领导者行动”测试,也是首家在这一平台完成全程测试的氢能领跑者行动参与企业。

      龙蟠科技证券部人士向记者表示,截至目前,公司实现销售的电解槽设备也只有1台,不过后续订单正在洽谈中,每台单价约在700万元左右。“我们的规划是建设1GWh的工厂,如果真的满产,能到200台每年,当然市场的容量不太可能有那么大。目前我们建好的产线中,有一条半自动线,还在建一条自动线,也就是有两条产线,约0.5GWh的产能,满产的话每年能有100台的产能。”

      科威尔在1月29日投资者关系活动上披露,在用氢端电解槽测试领域,公司2023年已交付的2.5MWPEM电解槽测试系统以及中标的5MW碱性电解槽测试设备,都是目前国内功率最大的电解槽测试设备,从技术指标和交付案例来看,公司在制氢电解槽领域是属于头部供应商。

      科威尔证券部向记者表示,目前电解质制氢处于发展前期阶段,公司销售的电解槽主要还是应用在实验室端,市场的扩大并不太可控和预估。

      此外,科威尔还称,海外需求情况暂时没有明确数据,但现阶段需求仍以非标为主,出海有一定难度,公司目前还没有海外客户。

      记者关注到,电解槽厂商围绕价格的比拼,已悄然展开。

      作为近年来较大规模的电解槽招标项目,去年12月,中国能建公布125套电解槽采购项目中标候选人名单, 14家企业入围。单台1000Nm?/h ALK电解槽,5家候选人的投标报价大于等于700万。其中市占率最大的三家厂商,从高到低依次为隆基氢能726万元、派瑞氢能718万元、阳光氢能627.6万元。

      而在去年4月大安项目中,三家龙头报价,从高到低依次为派瑞氢能770.15万元、阳光氢能748.86万元、隆基氢能为698万元。可以看到,除了隆基氢能,另外2家龙头企业的报价都呈现走低趋势。

      许杰向财联社记者称,当前我国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各行各业纷纷涌入,导致电解槽企业数量激增。在制氢产业中,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是永恒的主题。而各企业的电解槽性能尚未形成明显差距,价格便成为了最直接、最有效的竞争手段。此外,各大电解槽厂商在积极进行技术和产能升级的过程中,也需要通过价格战来验证其技术实力和市场接受度。通过降价销售,可以迅速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品牌影响力。

      “在价格战和行业竞争的压力下,部分实力较弱、技术落后的电解槽企业将被迫退出市场。这将加速行业的整合进程,使市场资源更加集中于优势企业手中。届时,价格竞争将不再是主要的竞争手段,企业间的竞争将转向理念、技术、服务等体系化的竞争。”许杰称。


      化工制造网将随时为您更新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网资讯动态。

  • 文章关键词: 氢能制备、电解槽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