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称,2011年行业准入条件将密集出台,合成氨、尿素、磷肥、农药等诸多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将严格准入,“去产能化”似乎越来越近。
对存在产能过剩困局行业以“救火”方式出台行业准入条件,最终可能很难获得理想的效果。而那些未在调控之列的行业也值得关注,特别是新兴产业正面临较强的投资冲动、存在过剩隐忧,相关行业准入条件应尽早出台,否则恐将错失调控良机。
人们之所以担忧在一些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后出台准入条件的效果可能会不理想,理由之一就是地方政府执行不力。根据以往经验,如果鼓励地方政府投资某一行业,其效果往往会十分明显,而在该行业出现产能过剩之后“踩刹车”,又往往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除少数经济发达省份,许多地方仍将GDP增速放在未来几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提高GDP增速重要途径就是上项目。所以,在某一行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即使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条件,仍难以延缓大企业扩张进程,甚至会引发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一定的行业准入门槛,能让部分企业望而却步,可是在达到门槛要求的企业看来则是进一步抢占市场的机遇,这导致强势企业尤其是大企业不顾行业过剩现实继续扩张产能,从而进一步加剧已经出现的产能过剩。以尿素行业为例,2009年该行业产能达6600万吨,过剩20%。2010年至2015年还有近1000万吨新增产能,而需求增长已非常缓慢。
任何一个行业,只要出现产能过剩,就意味着各企业之间比拼成本和规模的开始。只要有一家企业扩张产能,其他有条件的企业必然竞相效仿,这样做无异于“饮鸩止渴”,其后果终将给整个行业带来毁灭性打击。当然,治理产能过剩,政策打的是“组合拳”,除行业准入条件,还有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兼并重组等。然而,产能过剩的“猛火”难以应声扑灭也是不争的事实。
值得反思的是,相关行业准入条件是否只是在一个行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的情况时才应出台,仅充当“救火队长”的角色?政策更应“防患于未然”,把未出现产能过剩的行业纳入调控范围,做到从立项阶段就严格把关,从而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提高产业竞争力。
眼下,新一轮新兴产业投资热正在掀起,充当主力的则是“国家队”。有消息称,五矿、中铝、中钢、中材、南车、北车等央企2011年都将开始规划布局相关新兴产业。可以预见,有资金实力雄厚的央企涉足将促进新兴产业迅速发展,但同时也存在隐忧:在项目审批方面具有优势的央企如果一拥而上,是否会造成新兴产业大面积产能过剩?
对新兴产业项目是否应严把行业准入关?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设立新兴产业的行业准入条件,将会减少投资,抑制行业发展。这种从投资总量看行业前景的做法非常危险。新近出台准入条件的多晶硅行业,由于此前没有适当的政策引导,已存在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状况。新兴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即在于其对技术的要求很高,真正能投资并产生效益的项目很少,如果各路资金都希望进入,则更应提高警惕、严格准入,防止宝贵的建设资金白白打了水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