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2010年的石化行业经济运行,精彩之处不只表现在经济总量的做大,更在于发展质量的提高。以“结构优化”为亮点的年度业绩报告,充分体现了石化行业推进结构调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然而我们必须看到,经济结构实现质的飞跃仍是2011年全行业面临的最突出课题。
数据显示,2010年全行业在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一是上游资源型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下游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稳步攀升。二是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不断扩大。三是资源型产品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比重不断上升。如橡胶制品在出口贸易额中的比重由2006年的31.2%下降到2010年的24.6%,无机化学品的比重由2006年的11.4%下降到2010年的8.7%,而专用化学品的比重则由2006年的6.2%提高到2010年的12.5%。
国际金融危机的暴发,不仅对石化行业的经济运行造成严重冲击,更使石化行业的结构性矛盾暴露无遗。为此,调结构、转方式就成为近两年来石化行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2010年,石化行业以破釜沉舟的魄力推进结构调整,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淘汰落后产能,终于取得了一连串丰硕的成果。
但是,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这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报告——2010年回顾与2011年市场预测》明确指出,石化行业的经济结构虽然不断优化,但是尚未实现质的变化,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艰巨。目前,全行业产业结构仍以基础原材料生产为主,高附加值、精细化的产品比重偏低,落后产能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高耗能基础原材料产品的平均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5%~20%。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仍然很大,而且这种差距还在扩大。2010年,东部地区石化行业产值占全行业总产值的66.9%,比2006年提高0.8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的石化行业产值只占33.1%。特别是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还很严重。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国尿素产能(折纯)约为3400万吨,超过国内需求的30%以上;47%以上的轮胎产量依赖出口来消化;烧碱和纯碱产能过剩均在20%以上。一些行业由于产能严重过剩,供需失衡,导致市场持续低迷,竞争异常激烈。
201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将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今后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提出要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竞争力。这同样应该成为石化行业的主攻方向。“十二五”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从“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全行业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增强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