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核能供热为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开辟新路径
核能供热为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开辟新路径
  • www.chemmade.com
  • 2023-11-27 09:11:21
  • 上海证券报
  •   我国单台核电机组最大居民供暖面积纪录再次刷新!

      记者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家电投”)获悉,我国首个跨地级市核能供热工程——国家电投“暖核一号”三期核能供热项目25日正式投运。

      核能暖炉开启“双城”供暖模式

      据悉,位于黄海之滨的山东海阳核电在给烟台海阳市供暖的同时,供暖区域到达威海乳山市,实现了零碳热源的跨区域互通共享,将核能零碳供热的海阳方案有效复制到乳山。

      这是国内核能供热实践中首次实现“双城”模式。此工程可覆盖乳山主城区630万平方米,预计可替代原煤消耗2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2万吨。本供暖季“暖核一号”供暖面积合计达1250万平方米,可满足约40万人口的冬季清洁取暖需求。

      山东海阳首开国内核能商业供热先河。国家电投山东核电2019年建成“暖核一号”一期项目,成为我国首个核能供热工程;2021年投运二期项目,使海阳成为我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今年三期项目首次实现了核能供热的跨地级市发展。

      “我们在世界上首次开发并采用再热调节阀自动控制高压缸排汽压力实现核能热电联供的新模式,研发出适用于大规模抽汽供热的堆机电热控制、核能热电联供安全分析、大温差远距离换热等新技术,以及抽汽压力控制设备、湿蒸汽流量测量装置、核能热电联供模拟机等新设备,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有效保障大规模跨区域核能供热的实现。”国家电投核能发展总工程师,山东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吴放表示。

      吴放介绍,在四个供暖季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海阳核电先行先试,建成世界最大单台核电机组抽汽供热项目,使我国核能商用供热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园区级到县域级再到跨区域的接续突破。

      未来核能利用前景广阔

      目前,国内供暖的能源主要依靠煤炭和天然气,核能供热为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开辟新路径。

      2021年12月,我国南方地区首个核能供热项目——浙江海盐核能供热示范工程(一期)正式投运,供暖面积46万平方米。到“十四五”末项目全部建成,能够满足当地约400万平方米供暖需求。

      2022年11月1日,辽宁红沿河核电站核能供暖示范项目正式投运供热,该项目是东北地区首个核能供暖项目,共惠及周边红沿河镇近两万居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表示,城市核供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将核电站设计或改造成热电联供的电站,利用核电站二回路的抽汽向热网供热。抽汽温度和压力可根据热网的需求,以及核电站与热网的距离,即输热管线的长短决定。二是采用城市供热专用低温供热堆,输出压力1-2MPa,温度100摄氏度左右的热水,由于参数低,安全性好,可建设在城市近郊。

      核能项目正从以往单一的供电向供暖、供汽、制氢、海水淡化、制冷等领域发展。安全性和经济性,是核能综合利用能否规模化发展的首要考量。

      根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等开展的联合调研,从经济性来看,核能供热(包括供暖、供汽)成本与燃煤供热相当,较燃气供热具有优势。根据当前已投运的海阳核电、秦山核电供热项目,并结合新建核电项目同步考虑核能供热进行成本测算,核电机组热电联产出厂热价约为30-40元/GJ(不含厂外投资),在动力煤价格1000元/吨以上的情况下,核能供热具有成本优势。大型核电厂反渗透海水淡化成本约5-6元/吨,与商用海水淡化项目成本相当。

      “未来核能利用形式还包括移动核电站、核能制氢等。微型反应堆将用于沙漠、无人区、边远地区、战略要区的开发用电;高温堆采用热化学循环的方案制取氢气,适合大规模制氢。”叶奇蓁介绍。


      化工制造网将随时为您更新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网资讯动态。

  • 文章关键词: 核能供热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