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触发的全球能源格局的剧变直到今天还没有“尘埃落定”;对于一直处在焦点的西欧来说,他们已经在政策的带动下很快地从高昂能源价格带来的经济困境中逐步走出并进入了复苏阶段——无论是天然气还是煤炭的价格都已经回落至战争爆发导致价格上涨前的水平。对我国来说,由于海外煤价的大幅下降不仅仅使进口市场一直火热,同时也影响着国内煤价走弱下行。因此,进一步对目前的全球煤炭市场格局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对煤价有更加清晰的了解。
在2022年重启的煤电厂并不会很快退出市场,因此在今年依旧会有一定增量的贡献。目前德国、法国和荷兰的煤炭需求受到天然气价格的持续走低、风/光/核电出力的不断增加以及制造业复苏步伐缓慢等因素的压缩下处在全年的低位。根据用电量的季节性来预测,在今年的冬季煤炭用量会再次回升进入高位:预计德国的煤炭需求将在今年的冬季——即2023年的10月直至2024年的2月——达到峰值,并从2024年的春季开始逐步退出,重新回到市场的“边缘位置”。因此,目前低迷的天然气和煤炭价格会将在今年的第四季度开始再次出现上涨的行情,煤电企业的盈利会走出低迷。当然,即将到来的夏季会不会重现去年夏季的超预期高温并对煤价出现向上的驱动也是值得关注的。
亚洲:中国&印度
对于2023年的全球动力煤市场格局可以这样概括: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的中低卡煤炭市场的需求增量支撑起全世界的煤炭需求,以西欧(实际上也包括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高卡煤国家和地区需求出现疲软和减弱,整体呈现由高卡向中低卡转变的格局。
2023年1-4月全球煤炭发运量同比去年上涨了18%,此增量的主要贡献来自于印尼的中低卡煤炭市场——进一步来讲,此增量就是由印尼煤的两个“巨头”买家:中国和印度贡献的。中国和印度是在资源禀赋上非常相似的两个国家:都是以煤炭作为其最主要的能源,因此,印度的煤炭需求是影响我国进口煤价的核心因素之一。去年夏天持续的高温导致的用电短缺在一定程度上给印度政府敲响了警钟,面对不断增加的用电需求,印度在今年开始扩大了其国内的煤炭生产,根据Oxford Economics的预测,印度的煤炭产量将于2033年达峰,届时年产量约为3.7亿吨,平均一年增加7000万吨左右,而此国内产量的大幅增量实际会对其进口的需求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虽然印度的煤炭需求出现了客观的上升,但是在其国内不断扩大生产、出口国印尼的供给同步出现宽松状态的情况和中国因保供稳价政策对高价煤接受度不强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长期来看印度的煤炭需求并不会对世界煤价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或在短期(如出现超预期高温天气)对煤价产生一定程度的扰动。
总之,全球能源格局的重塑尚未完成,2023年煤炭在世界能源舞台上依旧有其一席之地,中国和印度将重新成为这个舞台的主角。
化工制造网将随时为您更新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网资讯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