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14年的波折谈判、历时1年多的艰苦建设,中俄原油管道将于2011年1月1日正式运营。按照双方协定,俄罗斯将通过中俄原油管道每年向中国供应1500万吨原油,合同期20年。
据了解,在谈判桌上鏖战了近5个月之后,2009年2月,中俄双方终于在中俄能源管道项目“贷款换石油”的合同细节上达成了一致。中国将向俄罗斯提供总计250亿美元的长期贷款,采取约6%的固定利率;俄罗斯则以原油为抵押,以供油偿还贷款,从2011年至2030年按照每年1500万吨的规模向中国通过管道供应总计3亿吨的原油。原油价格以俄原油运到纳霍特卡港口的价格为基准,随行就市。目前俄方每年向中国通过铁路运输的原油供应不受该协议影响。
记者了解到,在大庆油田,中国为来自俄罗斯的原油建造了18座10万立方米的储油罐。原油在这里中转后将被重新输入管线输往抚顺、秦皇岛、大连等地的炼油项目进行加工。中俄双方还合资45亿美元成立了中俄东方石化(天津)公司,分别占股51%和49%。每年通过管线供应中国的1500万吨原油中,有1000万吨要用于保障该合资公司的炼油项目需要。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表示,中俄原油管道的投运,对于提升两国能源合作的质量有非常大的帮助。对于中国来说,原油来源地多元化,一方面可以保证原油的安全,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控制价格。对于俄罗斯而言,可以使原油运输成本大幅降低,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10年上半年中国共进口原油1.18亿吨,其中869万吨来自俄罗斯,占比约为7.4%。随着中俄原油管道的开通运行,这一比例将得到提高。俄罗斯有望与沙特阿拉伯和安哥拉一起,成为中国的3大原油供应国。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原油进口依存度首次超过警戒线50%。
中俄原油管道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