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闽粤多能互补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闽粤多能互补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 www.chemmade.com
  • 2022-10-10 13:57:13
  • 经济参考报
  •   9月30日,闽粤联网工程正式竣工投产,标志着闽粤两省电网首次实现互联互通。广东、福建两省通过闽粤联网工程,促进电力互补互济、调剂余缺,应急情况下可以互为备用、相互支援,进一步提升极端条件下的保供电能力和事故应急处置能力,提高电网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经济运行水平。

      闽粤联网工程由南方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共同投资建设,是国家“十四五”电力规划重点工程,总投资32亿元,输送容量200万千瓦,线路全长303公里。

      互联互通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

      广东、福建两省经济发展快、用电需求强劲。预计到“十四五”末,广东、福建两省电网最大负荷将分别达到1.8亿千瓦、5500万千瓦。两省产业结构不同,日用电特性、月用电特性上存在差异,日高峰和月高峰时段不同,“十四五”期间,通过闽粤联网工程,两地送电互济能力将达200万千瓦,具备日内、月度和季节性等不同时间维度的调剂互补能力。

      同时,两省同处东南沿海台风多发区,由于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差异,两省同时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可能性较小。闽粤联网后,一旦面临台风、暴雨、洪灾等自然灾害,其中一方可紧急支援另一方,降低电网运行风险,提升极端条件下的保供电能力和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闽粤联网工程投产后,两省电网在遭受台风等自然灾害侵袭时可提高紧急支援能力,提高抗灾抢修复电速度,减少经济社会损失。”南方电网公司基建部总经理李庆江说。

      “随着闽粤联网工程的顺利投产,我们组织的闽粤联网工程首次电力交易也正式生效实施,首次实现福建的富余电力送广东。”据广州电力交易中心有关负责人员介绍,工程投产前夕,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已联合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开展了闽粤联网工程首次电力交易,由南网总调和国网调度中心组织实施。本次交易标的为闽粤联网工程试运行期间的送电量,为工程尽快实现投产达效打下了基础。

      工程的投资建设还成功拉动了原材料、电工装备、用能设备等10余个上下游产业链经济发展,驱动能源装备制造上下游产业链价值约11亿元,发挥了稳增长作用。

      多能互补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福建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电力在自平衡基础上具备向外省输出的条件。广东则是典型的受端电网,近30%的电力需要从省外输入,两网紧密相邻,电源结构和用电特性具有极强的互补性。闽粤联网工程的投产,将进一步推动两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十四五’期间,通过闽粤联网,两地季节性送电电力可达50万千瓦至160万千瓦,相当于减少一座大型火电厂的建设。”南方电网广东电网电力调控中心并网与新能源管理部高级经理杨银国介绍。

      当前,广东、福建风电等新能源发展迅猛。闽粤电网互联互通,推动形成了联系紧密、规模更大的电网平台,能通过能源在更大范围内的时空互补、多能互补与源网荷储协同控制,有力促进福建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和并网消纳,同时,进一步扩大广东发展清洁能源空间,进一步优化粵港澳大湾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能源结构,对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闽粤联网工程广东段途经广东省梅州市三个县(区)的11个乡镇,沿线山高林密,为守护绿水青山,南方电网公司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的生态保护理念,以绿色化为方向,按照“一塔一图一设计”落实全线塔基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以最大限度减少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技术创新方面实现多个首次

      我国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国际领先。闽粤联网工程充分吸收借鉴特高压直流、柔性直流输电等前沿技术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实现了重要技术国产化率100%。

      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将无人机与激光雷达、三维施工全景再现、AI识别等技术进行融合,提升了建设效率和基建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有力推动工程“零缺陷”移交。

      工程在技术创新方面实现了多个首次:首次研发应用新型6英寸晶闸管构建大容量换流阀,能量损耗和阀厅占地均降低15%;首次研发应用混合式有源滤波新技术,系统谐波滤除能力提高8倍以上;首次在背靠背换流站应用干式平波电抗器,简化二次接线及从源头上降低噪声影响。工程进一步推动电网技术创新发展,推动电力行业科技实现新一轮升级突破。


      化工制造网将随时为您更新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网资讯动态。

  • 文章关键词: 能源储能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