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近期全球多国加速布局海上风电项目
近期全球多国加速布局海上风电项目
  • www.chemmade.com
  • 2022-01-13 09:26:14
  • 经济参考报
  •   近期,全球多国加大对海上风电项目的投入和建设,这显示出清洁能源转型下海上风电成为一个焦点。不过新冠肺炎疫情拖累了部分国家产业发展进程,但中国在2021年装机规模位居世界首位,今后有望继续受益于长期规划和产业培育,在扩张中逐步降低成本,实现高质量发展。

      多国加大布局

      美国多个州近期加速推动兴建海上风电项目,作为对美国总统拜登能源转型政策的响应。

      加州州长加文·纽瑟姆于1月10日公布了2022-2023财年的州预算提案,将用于海上风电的预算额由2000万美元提高到4500万美元。

      此前,为推动海上风电产业发展,马里兰州和马萨诸塞州相继公布了最新的海上风电项目计划,总计新增装机量达320万千瓦。机构称,这两个项目有望于2026年底投入运营。

      美国政府此前提出,将在2030年前新增至少3000万千瓦海上风电。而截至2020年年底,美国已投运的海上风电装机总量仅为4.2万千瓦,这意味着要达成目标,美国海上风电装机需要在短期内增长700倍以上。另外,有测算认为,美国如果要达成减碳目标,到2050年,仅在东海岸就需要至少3亿千瓦的海上风电装机。

      日本也在通过完善生产链供应链为海上风电发展提供支持。《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日本钢铁工程控股公司(JFE)已宣布在日本国内生产海上风力发电设备的基础部分,将投资约400亿日元于2022年5月开始建厂,至2024年两所工厂将实现投产。东芝等企业也将在横滨市生产海上风电设备驱动装置。

      与此同时,海上风电传统地区欧洲也在高速扩张。欧盟气候政策目标是到2030年将海上风电装机总量从当前的2500万千瓦增加至1.1亿千瓦,而到2050年,欧洲海上风电装机总量将在当前基础上增长25倍以上。随着对新冠肺炎疫情适应程度提高,英国、法国的多个海上风电项目在2022年有望迎来建设高潮。

      另外,欧洲多国也迎来了海上风电项目“零补贴”时代,2021年12月,丹麦甚至出现了“负补贴”海上风电项目。根据丹麦能源署(DEA)发布的消息,多个参与投标丹麦“雷神”海上风电场的开发商报出了0.01丹麦克朗/千瓦时的低价,丹麦政府最终以“抽彩票”的方式确定可再生能源开发商RWE竞标成功。按照双方协议,丹麦政府将在2025年前完成该海上风电场电网建设工作,“雷神”海上风电场则需在2027年底前完工,并网发电后RWE需向丹麦政府支付3.76亿欧元,以获取未来30年的海上风电场的全部收益。

      规模化尚需时日

      尽管全球海上风电呈现快速扩张的态势,但美日两国距离实现规模化还有距离,而且在疫情干扰下,资金和供应链方面存在挑战,可能会拖累海上风电应用落地的周期。

      美国智库机构CFR撰文称,美国政府虽然制定了明确的海上风电装机目标,但实际上政治博弈和法律挑战将持续阻碍其发展。同时,美国联邦政府审批海上风电项目的流程过于冗长复杂。另外,美国海上风电产业配套的港口、电网以及安装船只等基础设施始终无法满足需求。据CFR透露,美国第一艘本土造海上风电安装船仍在建设当中,这一进度远不能满足海上风电装机增长的需求。同时,多年来由于海上风电发展迟滞,美国的港口服务也亟须升级。

      根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发布的一项研究,美国至少需要将现有的电网基础设施规模增加两倍以上,才能满足美国减排的需求。这意味着美国需要在15年内让电网建设规模实现翻倍,同时也需要尽可能快地翻新老旧的陆上电网设施,这在疫情影响的当下难以实施。多位研究人员还指出,美国现存的电网基础设施花了150年才修建完成。

      以应对气候变化等为主题的1.75万亿美元规模的“重建美好未来”法案,近日也遭到了否定。疫情引发美国财务严重透支,债务上限不断提高,新的资金来源迟迟难以落实,意味着美国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行业的投入近期将面临一定程度的资金短缺。种种挑战下,美国短期难以改变只有两个海上风力发电场的现状。

      日本产业短板也在疫情期间放大,配套零部件生产能力和产业链不足状况亟待解决。日本国内此前不生产单桩基础,主要在德国等欧洲国家生产。一般而言,欧洲的输出功率为1万千瓦的海上风力发电站在区域内采购单桩基础的成本在6亿-7亿日元。据日本政府表示,单桩基础等构造部件从欧洲运到日本的成本约为3亿日元,疫情下的高运费成为推升成本的主要因素。

      中国迎高质量发展时期

      中国海上风电产业则在高速发展。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研究项目“海上风电支撑我国能源转型发展战略研究”结题评审会上,业界专家表示,中国已跃居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全球首位,未来产业在持续自主创新和政策护航下,有望迎来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向全球高水平迈进。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吉臻介绍称,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海上风电技术产业链,在江苏大丰、广东阳江、福建福清等地建立了风电产业基地,具备生产10兆瓦等级风电机组、大型变压器、各种电压等级的海缆能力,以及400兆瓦海上风电场的设计、研发、制造、安装、运行等经验。

      刘吉臻认为,当前海上风电实现全面平价上网仍有难度,但从全产业链条、全成本的角度来看,中国风电产业仍有较大的降本空间。他同时表示,不应该仅看到海上风电的度电成本和电价,还要考虑到国土资源的节省、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碳市场的潜在价值。因此,海上风电是合算的,但现阶段国家有必要给予一定政策支持。

      根据中国气象局风能资源详查初步成果,我国5米至50米水深线以内海域、海平面以上70米高度范围内,风电可装机容量约5亿千瓦,且靠近东南部电力负荷中心,拥有极大发展空间。经过多年稳步发展,无论在可开发资源量上,还是在技术、政策层面,我国海上风电已具备大规模开发条件。

      为进一步开发海上风能潜力,我国多地近期陆续发布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建设消息。广东省能源局近期启动粤西、粤东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前期工作;福建省漳州市提出50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大基地开发方案;山东省也将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和千亿级山东半岛海洋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化工制造网将随时为您更新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网资讯动态。

  • 文章关键词: 清洁能源、海上风电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