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后市基本面对工业金属价格支撑逐步转弱
后市基本面对工业金属价格支撑逐步转弱
  • www.chemmade.com
  • 2021-11-23 16:15:08
  • 中国证券报
  •   近期,LME六大工业金属(铜、铝、锌、铅、镍、锡)同时出现现货升水。“回顾上一次出现此现象,还是在14多年前。”东证衍生品研究院资深分析师孙伟东日前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六大工业金属全线升水的情况历史上有过两次,均出现在需求驱动的金属牛市中,但随后均见顶回落。分析人士表示,本轮全线升水格局也难以持续,预计各品种行情将出现分化,建议关注行情转向中的投资机会。

      现货价格走强引发升水

      现货升水是指现货价高于期货价。现货价格对期货价格、近月合约对远月合约出现升水,通常是市场“强现实”“弱预期”的一种表现。一般而言,在期货价格下跌、现货价格上涨,或者现货价格涨幅大于期货价格涨幅的情况下,会出现现货升水的现象。从具体表现看,通常伴随商品库存的下降,一定程度上可预警现货供应紧张。

      从近期金属市场表现看,六大工业金属期货表现整体上较为强势,LME铜、LME锡的期货价格甚至创出历史新高。在此背景下,仍然出现了现货升水的情况。据统计,当前LME六大工业金属现货价格自2007年以来首次同时升至高于期货价格的水平。

      库存因素是引发现货价格走强的原因之一。银河期货有色高级分析师王颖颖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在库存处于低位且还在去库存的时候,现货端的恐慌容易导致高升水。”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各品种的LME金属库存不断下降,当前均位于近十年同期偏低水平。具体来看,当前LME铜库存处于历史低位,已不足10万吨,铝库存跌破100万吨,锌库存跌至17.7万吨,镍库存跌破12.34万吨。

      从深层原因来看,美尔雅期货有色分析师张杰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随着全球经济复苏的深化和疫苗覆盖率提升,欧洲地区消费回升扩大需求缺口。“这一点在铜和锡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铜10月注销仓单占比大增至90%以上,挤仓风险推高升水至历史新高水平;锡的库存今年以来长期位于超低水平,升水处在1000美元/吨上方。”张杰夫说。

      “国际市场上通胀预期也导致有色金属投机氛围浓郁,部分资金囤货逼仓导致现货升水较高。”王颖颖直言。另外,她分析,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今年全球港口物流出现挤压,运输瓶颈加剧了下游短缺现象。

      升水格局难以持续

      据了解,历史上出现过两次六大工业金属同时升水的情况,分别是2006年10月中旬和2007年3月中旬。两次升水均出现在需求驱动的大牛市中,最终以产能释放和次贷危机的爆发而终结。

      从三次升水的相同点看,张杰夫分析,相同点是工业金属价格均处在高位,供需紧张带来溢价。

      从不同点看,孙伟东表示:“本次升水受到全球需求推升。”

      “由于此轮工业金属价格牛市承受了更多供给因素扰动,因此升水幅度更大,持续时间也相对较长。”张杰夫进一步分析,在能源电力成本大幅抬升的背景下,欧洲冶炼厂减仓威胁真实存在,今年冬季供需格局恐难得以缓解。

      “六大金属齐升水的现象很难持续,目前全球经济滞胀压力较大,有效需求不足,疫情后通过货币宽松刺激经济的行为不可持续;供应端扰动带来的货物短缺也不可持续,随着供应链修复,商品价格有望回归。”王颖颖称。

      张杰夫则认为,目前主要工业金属低库存、高升水、高需求格局未变,但具体品种又有分化。铜、锡、镍的需求仍然较好,库存、升水等指标会持续为价格提供支撑;铝和锌供给扰动因素推波助澜后,需求方面仍待观察,国内电解铝累库对价格有较大压力,这两大金属持续升水并走高的可能性不大。

      未来行情料分化

      展望后市,分析人士指出,金属全线升水的局面不可持续,未来行情或出现分化。建议投资者理性看待供给扰动因素助推的价格上涨,更多关注需求层面带来的稳定溢价和宏观层面带来的定价机制改变。

      “短期来看,LME部分金属如欧洲地区库存极低的铜以及冶炼端仍存潜在扰动的锌,现货升水有进一步走强的可能。”孙伟东表示,但中期来看,供应端恢复有较强的确定性,而全球需求恢复最快的阶段已经过去,工业金属现货集体升水或难持续。

      “后市基本面对价格的支撑也将逐步转弱。在美联储政策转向后,宏观层面对基本金属的利多效应也不如此前。因此,后市建议更多关注逢高沽空的机会,可重点关注宏观定价权重更高的铜以及供应释放确定性更强的锡。”孙伟东说。


      化工制造网将随时为您更新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网资讯动态。

  • 文章关键词: 工业金属价格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