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多地推氢能发展规划 项目建设进入加速期
多地推氢能发展规划 项目建设进入加速期
  • www.chemmade.com
  • 2021-08-19 10:19:53
  • 每日经济新闻
  •   8月16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方案明确,要在2023年前实现氢能技术创新“从1到10”的跨越,培育5至8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减少碳排放100万吨。

      除了北京以外,近一段时间以来,河北、山东等省份也陆续印发了各自的氢能发展规划。

      值得一提的是,在A股市场上,氢能源概念近期也迎来了一波上涨行情。

      多地培养氢能产业链

      氢能源概念为何近期突然在资本市场上迎来火热的行情?事实上,在我国大力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发展氢能源被认为是降低碳排放的一个重要解决方案。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孙世刚认为,在发电的过程中,要让容易排放污染物的部分尽可能减少,要用不产生污染的过程替代它。从这个角度来看,氢能的利用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过程。因为从氢的制造到储存、运输和使用都不产生污染,也不排放二氧化碳。

      与此同时,当前可再生能源发电受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影响较大,需要配套储能设施,把能量平稳地用起来。在这一过程中,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氢能。

      记者注意到,开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发展氢能源的重要性在各个层面都得到了强调。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在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近一段时期以来,不少省份陆续出台了氢能发展规划。如今年7月中旬印发的《河北省氢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氢能产业链年产值达到500亿元;到2022年,全省建成25座加氢站,燃料电池公交车、物流车等示范运行规模达到1000辆,重载汽车示范实现百辆级规模。

      8月16日发布的《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也提出,要在2023年前培育5至8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减少碳排放100万吨;2025年前,具备氢能产业规模化推广基础,产业体系、配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培育10~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

      此外,今年7月,山东省在《山东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综合推广利用氢能,建设山东半岛氢动走廊和济南“中国氢谷”、青岛“东方氢岛”,着力打造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城市群。到2025年,力争氢能源动力总成系统产能达到5万台套。

      相关项目建设提速

      在各地相关规划陆续出台的推动下,氢能源相关项目的建设进入提速阶段。

      今年7月,中国石化对外宣布,中国石化燕山石化在京举行氢能物流车首发仪式。这是北京市首批氢能重载货车投用,充装一次氢气只需5~10分钟,最高续航里程可达400公里。

      今年8月,中国石油在北京首座服务冬奥加氢站——福田加氢站正式投运,为2022年冬奥会氢能源供应再添新保障。该站设计规模500千克/12小时,日均加注能力为600千克,可加注氢燃料电池客车50~60台。

      氢能源项目的持续推进,也让行业内不少上市公司的业绩走强。8月15日,中泰股份(300435,股吧)发布2021年度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36亿元,同比增加24.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5亿元,同比增加55.74%。

      资料显示,中泰股份是一家深冷技术工艺及设备提供商,产品主要应用于煤化工、天然气、石油化工、电子制造以及氢能源等领域。

      在多重利好消息的刺激下,近期A股氢能源板块出现一波明显上涨行情。

      不过,也有专家向记者表示,当前市场对氢能源的运用可能有一些偏乐观的误解。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对记者分析,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氢能源的成本还是偏高,安全和能效经济性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氢能源很大程度上还是作为边际能源来发挥作用,在较长的时期内不能解决主要的能源需求。


      化工制造网将随时为您更新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网资讯动态。

  • 文章关键词: 氢能、碳排放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