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到2040年对地热需求量将达到98GW
到2040年对地热需求量将达到98GW
  • www.chemmade.com
  • 2021-08-16 13:57:02
  • 大京网
  •   天加旗下意大利公司EXERGY(艾赛杰)制造可用于废弃或无效采油和采气井的地热能源设备,以帮助满足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

      国际能源署称,到2040年,对地热的需求量将达到98GW。

      油气公司寻求多样化战略以实现向低碳能源的过渡,地热能源就提供了一个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途径,非常切合这些公司的运营专长。

      几十年的勘探钻探经验及相关数据收集让这些公司在地热领域具备独特优势,而他们能够带来的相关潜在财政收益则能够让这一行业进一步长期抵御未来发展中的风险。

      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 (IRENA) 估计,要实现1.5度气候临界点的控制目标,在未来三十年中,地热行业所需平均年投资额为约240亿美元。

      同时,国际能源署 (IEA) 认为,在净零耗能场景下,到2030年,要实现52GW地热能的部署。相对地,目前地热能装机量仅为15GW。

      国际能源署称,到2040年,对地热的需求量将达到98GW,而到2050年,将达到126GW。

      EXERGY(艾赛杰)的有机朗肯循环 (ORC) 设备实现了中低温热源发电。EXERGY(艾赛杰)销售总监马尔科·弗拉西内蒂 (Marco Frassinetti) 称,地热是“油气公司的专长”。

      “这不仅是他们利用自身能力的方式,也能够进一步推进当前地热行业的发展。油气公司应该关注的首个可再生领域就是地热,因为地热与油气公司的知识和专长强相关。”

      “如果他们愿意投资,那么将会获益颇丰——更好地了解资源,了解预期和实际情况间更准确的关系。这样一切就顺其自然地运转起来,因为接下来你可以开始招商引资,创建供资结构。”

      这个行业的一个主要机遇就在于废弃或无效的采油和采气井。据美国环保署数据显示,仅在美国就有数百万这样的采油和采气井,在欧洲以及世界其他地方也有跟多机会。

      可以通过可行的方法改造这些井,用于地热能源发电,为化石燃料生产商提供一个进入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明确的切入点,同时解决如何让这些已耗竭资产安全退出的问题。

      进入地热领域还可以为具备钻井和维护技能的油气工人开辟一条“绿色”就业新路子。

      “通常,井已经是在现有的基础设施内设置好的,可以用来采集资源,也可以发电并网”,弗拉西内蒂解释道,“所以,从发电的角度来讲,他们想要盈利而付出的整体开销远远低于新建地热投资。”

      他补充说道,虽然现在要将这些油气井转为地热资源还存在一些技术障碍,但是问题并不大,而且所需相关技术目前也都到位了。

      除了改造现有油气井外,还存在活动资产热电联供的机遇。即:经过加热的井水在回灌之前,可以用于发电。

      EXERGY(艾赛杰)生产的 ORC 设备能够通过使用90到350摄氏度之间热源的透平进行发电,在小功率输出的情况下,温度范围甚至可以扩展到550摄氏度。EXERGY(艾赛杰)的ORC系统搭载独特的离心式透平。

      此系统已经用于精炼厂、液化天然气处理以及燃气发电,也在全球地热生产中部署。

      这一意大利公司的地热发电装机容量或待交付量超过370MW,在全球二元制系统领域位居第二。

      关于用于开发搁置油气井的工具,弗拉西内蒂称,已经具备相关技术,只需要更深入了解必要操作方法。

      “关于容量,我们绝对是有的放矢的,因为温度范围和 ORC 非常相似”,他说道。

      技术开发和项目实施的专家团队是释放这一新潜能的关键。

      弗拉西内蒂补充说道:“这是一项尚在开发中的技术,但是开发是基于众所周知的数据。只需要研究技术细节和项目特点,找到开发和盈利的最佳可行技术解决方案。”

      基于多年丰富的钻探知识和相关地震信息的积累,油气公司完全有能力推动这一理解。

      虽然部分公司选择了投资风能或太阳能等全新领域来实现自身的低碳规划,地热能源还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利用现有技能、基础设施和数据的机会。


      化工制造网将随时为您更新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网资讯动态。

  • 文章关键词: 风能太阳能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