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公开透明是全国碳市场健康发展基石
公开透明是全国碳市场健康发展基石
  • www.chemmade.com
  • 2021-07-19 09:41:37
  • 第一财经日报
  •   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当日,成交量超过410万吨,成交金额超过2亿元,“开盘”顺利。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建设全国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也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政策工具。现在,碳市场纳入了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今后,我国会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覆盖面,随之而来的可能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


      碳市场交易虽然经过了十年的试点,但还是一个新事物,要保障其健康发展、行稳致远,其中一个十分关键的基础因素就是公开透明。

      这一点在过去的试点中已经得到了充分体现。上海碳市场试点之所以在七个试点地方中处于领跑地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上海碳市场拥有公开透明的MRV(检测、报告和核查)监管机制以及较大的违约处罚力度,这包括:一方面,其MRV监管机制不仅包含了九个行业的核算和报告指南,还对各纳入行业的碳排放核算办法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另一方面,其违约处罚机制规定对未能完成履约的企业进行5万到10万元的罚款。

      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下一步则要在加强制度建设、夯实各方责任、强化企业自律等方面做更加深入细致的工作,其中的一个重要落脚点仍然是公开透明。

      2020年年底,生态环境部以部门规章形式出台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规定了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市场参与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全国碳市场运行的关键环节和工作要求。这是碳市场交易的基础性文件。

      对于这个万亿级的庞大交易市场来说,这些基础性文件还存在覆盖面较窄、文件层级相对较低等问题。随着交易市场的运行,应该进一步完善碳市场的技术法规、标准、管理体系,从而推动相关条例和法规尽快出台,以更高层次的立规立法,保障碳市场各项制度有效实施。

      法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证券交易市场来说,经过了30多年探索,现在才基本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也有一些教训,这都会给碳交易市场法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法规制度完善是公开透明的基础所在。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必须要夯实各方面的责任。

      当碳排放指标可以进入市场交易时,利益驱动之下,就难免有造假现象的出现。就配额分配来说,按照现在的工作程序,在企业报告数据和省级生态环保部门核查工作完成以后,生态环境部还将组织对地方的督促检查以及对企业的现场抽查。这个环节就涉及企业、省级环保部门、生态环境部等多个方面,甚至还涉及代表社会的第三方,这是一个链条,任何一个环节出了纰漏,都会影响到碳市场交易的健康发展。为此,就必须夯实各方面的责任,尤其是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第三是强化企业自律和对违规交易各方的处罚力度。

      在这个方面,要抓源头,要盯紧中间环节,也要抓住末端。源头就是企业,中间环节就是审核监管部门,末端就是交易机构。对于源头,如果有数据造假行为,就要在配额和交易资格方面加以限制和严厉处罚;对于中间环节,如果不履职尽责,或者有贪腐行为,就要根据情节进行包括刑事处罚在内的各种处罚;对于末端,现在已经有可以借鉴的实践,对交易机构的追责可处100万元以上至1000万元以下的罚款。

      总之,与传统行政管理手段相比,碳市场交易既能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压实到企业,又能为碳减排提供相应的经济激励机制,降低全社会的减排成本,并且能够带动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投资,将来也可能会为公众提供一个重要投资渠道。但这一切的基础就是公开透明,这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化工制造网将随时为您更新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网资讯动态。

  • 文章关键词: 碳市场、碳排放权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