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发电行业将率先启动碳排放权交易
发电行业将率先启动碳排放权交易
  • www.chemmade.com
  • 2021-07-09 10:08:43
  • 证券日报 
  •   7月7日,国常会部署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并将于今年7月份择时启动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对此,多位专家向记者表示,发电行业率先启动碳排放权交易,抓住了问题的根本,毕竟碳排放的核心是能源生产和消耗,能源生产的核心是电力生产,可以预期,相关衍生品推出指日可待。

      南华期货副总经理朱斌向记者表示,从碳排放权现货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来看,建立碳排放权期货市场有两条路径可以选择:一是从现货交易市场延伸,升级成为碳排放权期货市场。二是在期货交易所设计相应板块,来进行碳排放权期货交易。

      电力企业碳排放量占比较高

      此次国常会指出,部署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设立支持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的发展,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在试点基础上,于今年7月份择时启动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

      电力行业是全市场碳排放量最突出的行业。记者了解到,在中国碳市场建设初期,本着“抓大放小”的原则制定了碳市场的准入行业和门槛,即石化、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行业中,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6万吨以上(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被纳入收录。相关统计显示,符合上述标准的企业大约有7000多家,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占到我国工业部门碳排放总量的75%以上。其中,率先纳入的电力企业合计1700多家,总排放规模35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39%。

      “中国稳步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未来低碳经济是大趋势,市场参与者都应该慎重对待。”朱斌向记者表示,将电力行业作为碳交易市场全国化试点,抓住了问题根本。中国的低碳化路径实则是能源消费电力化、电力生产低碳化,把电力行业纳入全国性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会对行业低碳化带来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大有期货高级研究员黄科告诉记者,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电力行业在碳排放总量中的占比约为42%,主要原因在于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消耗。我国电力行业的碳排放量位居各行业之首,在国家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电力行业将承担最主要的碳减排指标,可以说碳中和是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在电力行业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可通过市场化手段合理配置碳排放配额,引导电力行业降低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消耗,推动能源结构向清洁化、低碳化发展,确保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顺利达成。”

      两路径研究设计衍生品

      “双碳”目标下,煤炭行业承担重任,系统提升煤炭供应保障能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强煤炭储备能力建设等,都将成为工作重点。随着此次国常会明确提出要在电力行业率先启动碳排放权交易,不少分析人士认为,碳排放权期货的脚步也越来越近了。

      路孚特(前身为汤森路透)对2020年全球主要碳市场的评估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碳市场交易总额达到2290亿欧元,同比增长近20%,且2020年全球碳排放总量已是2017年的五倍。而从成交量来看,2020年全球主要碳市场成交量达到103亿吨,刷新纪录。其中,欧洲排放交易体系(EUETS)同比增加近20%,以超过80亿吨的配额成交量,占据全球碳市场首位。

      有专家表示,全球碳排放量和碳排放配额逐年增长,应当加快建立相应机制,以达到碳减排的目的,碳排放权交易可能是最佳选择,同时,也要推出相应的衍生品工具。

      朱斌表示,电力行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应该引入多层次交易机制。同时,推出碳排放权期货可以从两条路径进行选择:一是在现货市场延伸出来,升级成碳排放权期货市场。二是在期货交易所推出碳排放权交易板块。

      “在期货市场推出碳排放权交易板块有两个优势,一是风险可控,二是可以引入更多参与者交易。”朱斌表示,碳排放权期货交易有很强的专业性,特别是对风险控制能力有较高要求,从现货市场直接转入期货市场,可能会出现难以控制的风险。此外,期货市场本就有大量金融机构参与者,存在引入更多参与者交易的基础。

      黄科表示,中国推出碳排放权期货,需要结合国内碳交易远期产品运行现状,推进碳期货合约设计。由于国内7个试点碳现货市场均不具备开展期货交易的资格,因此,各碳交易机构可从远期产品入手,探索碳金融衍生品发展,通过总结各远期产品设计的优势与不足,为我国碳期货产品的设计提供参考。


      化工制造网将随时为您更新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网资讯动态。

  • 文章关键词: 发电行业、碳排放权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