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市场价格快速上涨 质疑钾肥进口垄断机制
市场价格快速上涨 质疑钾肥进口垄断机制
  • www.chemmade.com
  • 2010-11-24 09:23:21
  • 人民政协网
  •   尽管必和必拓对加拿大钾肥公司的收购以暂时的失利而告一段落,但由此引发的争论并没有停止。国内钾肥进口资质的垄断即是争论的焦点之一。
      
      “我国钾肥进口机制和进口资源垄断,造成了国内钾肥供求表面紧张,市场价格快速上涨。”11月19日,针对本报前期报道的《钾肥争夺战敲响警钟克服“缺钾症”应立足自身》一文,晋中市政协委员冀鹏丞,民盟晋中市信息中心郭俊芳给本报记者来信建议,解决“缺钾症”,除立足自身外,相关部门应针对包括钾肥在内的农资价格体制问题,及早作为,立足国内体制改良,理顺国内市场的进口机制,打破垄断,协调进口价格和国内终端市场价格。
      
      一个月前,中国中化集团公司子公司中化化肥控股有限公司曾宣布,已经与加拿大钾肥公司PotashCorp及另外两家钾肥生产商签署协议,将在2011、2012、2013三个年度分别从后者购买共100万吨、105万吨、110万吨钾肥,总量不低于中国海外钾肥进口量33.33%的份额。
      
      对此,中化化肥方面认为,在必和必拓试图在钾肥领域再谋供应垄断的时刻,此举是保证中方钾肥供应的好消息。
      
      但由于被披露的拟议钾肥价格,经折算后分为每吨600美元、695美元、790美元,远远高于今年以来400美元的均价,顿时引起舆论对进口渠道是否合理、是否损害最终用户利益的质疑。
      
      进口渠道垄断真相
      
      在国际上,钾肥资源供应主要集中于俄罗斯、白俄罗斯、加拿大、以色列等几国,我国的进口依存度一度超过70%,价格长期被动,受制于人。
      
      2005年底,在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的统一组织下,我国主要化肥企业建立了钾肥进口谈判机制,包括国营和非国营的10多家企业,主要代表为中农、中化和中石油。
      
      在最初的两年里,例如,2006年、2007年我国钾肥进口价格每吨仅分别上涨25美元和5美元,低于全球的其它市场。据海关和商务部统计,中国2007年进口钾肥平均到岸价格每吨为243美元,同期印度275美元、东南亚350美元、巴西350美元左右。
      
      到了2008年,中海油顶替了中石油的谈判席位。但这一年谈判结果难如人意。
      
      根据当年达成的进口合同,氯化钾离岸价高达565美元/吨,较上一年上升了400美元,涨幅高达约240%。涨幅之大,远远超过中国另一同样依赖进口的大宗商品铁矿石——后者价格谈判的最高涨幅也不到100%。
      
      尽管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行业分会相关负责人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直强调,由于这种谈判机制的建立,即使在钾肥国际市场价格较高的2009年,由于进口渠道统一,我国坚持2009年一年没有进口高价钾肥,终于迫使供应商在2009年底签订了中国2010年到岸合同价每吨350美元的全球最低价,较2009年印度的进口价格低了110美元,较巴西、东南亚等市场价格低了125美元以上。
      
      但有业内人士对此种说法表示了不同的观点。
      
      “我国钾肥进口量年年增加,价格亦年年攀升,这与近年国际钾肥市场供过于求的形势形成反差。2004年世界钾肥产量过剩570万吨,2005年产量过剩730万吨,2006年过剩690万吨,2007年过剩660万吨。”中投顾问化工行业研究员常轶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原因就在于目前的进口垄断机制。
      
      常轶智表示,目前国内拥有钾肥进口许可证的企业共有10家。但真正具有进口权的只有中化化肥和中农集团,其他8家只能从中化和中农的海外子公司购买。和现在铁矿石谈判以宝钢一家当代表来谈的机制相似,在钾肥领域,中化就是钾肥进口谈判的代表,钾肥进口谈判的签约价格也是高度机密,除了中化、中农以外,国内几乎没有任何企业知道,这包括联合谈判小组的成员。因为谈判价格保密,外界很难知道进口后加了多少钱。
      
      “这样的现状,为中化化肥谋求高额的垄断利润创造了机会”常轶智表示。
      
      垄断机制如何打破
      
      事实上,对钾肥进口机制的质疑早已有之。
      
      在2008年全国两会上,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际肥料工业协会前任主席武四海,在《突破钾资源垄断,保护农民利益》的发言中指出:中化、中农对钾肥进口权形成了垄断,同时对国内销售整体上也造成垄断,他们能左右价位,获得巨额的垄断利润。
      
      有业界人士认为,国内钾肥供给的缺口,为拥有进口垄断优势的中化、中农提供了在不完全竞争状况下的便利。
      
      近期,针对中化化肥与加拿大3家钾肥供应商签署钾肥备忘录一事,武四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这是一件“应引起国家重视的事”。
      
      他回忆说,2006年4月10日,中化化肥也是与加拿大Canpotex公司签订2007~2009年钾肥备忘录,约定中化澳门独家从Canpotex购入加拿大钾肥。按照备忘录签署的贸易额与贸易量计算,钾肥进口吨价在未来几年将年均上涨30美元左右。
      
      “当时在我们与外方就钾肥进口吨价的谈判处于僵持阶段的关键时刻,中化化肥与对方签署了这样一个备忘录,其作用是可想而知的。”武四海说。
      
      对这一机制的争论,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肥)行业分会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表示,在最近必和必拓发起恶意收购加拿大PCS公司、进一步加剧全球钾肥垄断格局之际,这一备忘录的签署,对于中国化肥行业意义深远。
      
      中化化肥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亦称,作为加拿大钾肥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独家销售代理商及早锁定加拿大钾肥对中国市场的供应总量,可以保障未来几年国内钾肥供应的基本稳定。
      
      “进口垄断确实有利有弊,但是钾肥进口价格涨到如此高的程度显然是说不过去的。中化化肥的此番表态有掩饰自己真实目的的嫌疑。”常轶智说。
      
      她认为,进口价格的高企很可能会进一步推高国内钾肥价格。一旦超过农民可承受能力,肯定会打击其使用钾肥的积极性,影响我国粮食生产。
      
      “我国早在2004年就进行过一次‘二八分权’的尝试,但最终并未成行。”常轶智说,只要获得政策上的支持,钾肥进口渠道多元化会让中国企业获得更强的议价能力。但她也表示,短期内破除进口垄断的道路还很漫长。“为解决近期可能出现的钾肥价格高企,政府可以根据国内钾肥的生产成本和利润率,对国产钾肥的最高出厂价和进口钾肥的最高港口价格进行限定。长远来看,打破垄断的形式才是根本,至少要成立中立的钾肥谈判机构,以国内使用用户为主体。”常轶智说。
      
      冀鹏丞和郭俊芳也认为,除以进口补贴政策、口头取消进口审批等之外,真正改良资源性进口垄断这一体制弊病,还原自由贸易和自由市场的价格机制,解决市场供需和价格矛盾。
      
      “此外,建立国家钾肥储备制度,减少利益空间。同时,应大力推进有机肥产业化,建立有机肥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或产业化试点,根据有机肥的分布现状、资源种类、养分含量、利用方式等,制定有机肥发展计划及长期规划,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有机肥资源无害化处理和有机肥料的产业化生产”冀鹏丞和郭俊芳在来信中建议。

  • 文章关键词: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