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柴油荒内幕迷雾重重 难寻“始作俑者”
柴油荒内幕迷雾重重 难寻“始作俑者”
  • www.chemmade.com
  • 2010-11-15 10:02:02
  • 鲁中网论坛
  •     油荒又一次不期而至,尽管当下并未用油旺季。
       
        柴油紧缺的困境中,关于“谁是始作俑者”的拷问也再次发生,国际油价?拉闸限电?民资炒作?垄断停批?诸如此前的每次油荒,正如行业总会给出千般解释一样,在每一个以“受害者”出现的市场经营主体那里,也总有万般理由。

        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虽然非实质性油荒,无损宏观经济大局,但解决能源瓶颈,尽快理顺定价机制及打破垄断是关键,而并非油荒愈演愈烈时,石油巨头们畅言关于“发挥社会责任”的一时奔跑。

        油荒袭来

        这本不该是一个用油紧张的季节,但事实胜于一切。特别是进入11月份以来,持续一个多月的油荒非但没有改变,反而愈演愈烈。

        此间,包括淄博在内的山东多个地区的0号柴油出现“批零倒挂”局面。在此背景下,与淄博200多座民营加油站面临“断炊”之难相比,淄博多个区县也出现柴油限供的局面,“如果不是负10号柴油撑着,早就乱了。”本报上周采访中,这是山东中石化一内部人士的话语,亦引发另一巨头——中石油的共鸣。

        油荒蔓延下,“硬撑”的山东市场尚属幸运。“华南、华中、沿江等地区排队加油,甚至柴油停供等现象频繁出现。”11月11日,卓创成品油分析师刘峰表示。

        来自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的数字显示,南方超过2,000家私营加油站已无柴油储备。集中在广东、江苏、浙江等省。

        事实上,本报梳理发现,此次“柴油荒”早在10月初就已出现。10月26日,为调节成品油市场供应,国家上调成品油零售价,“但事实证明,此次以调价行动宣告调价预期的解除让柴油供应紧张的局面得以缓解。”刘称。

        相反,华南、华北、沿江等多个市场的柴油批发价涨势延续。甚至在供应相对较好的山东市场,11月5日,中石化0号柴油断供,-10#柴油7820-7940元/吨限量;中石油0#柴油停批.

        同时,包括淄博在内各大地炼的柴油批发价,继续出现上涨。其中,部分地炼厂的0号柴油出厂价甚至高过国家规定的最高限价近800元/吨

        保供与限价

        柴油供应紧张背景下,诸如此前发生的每次油荒一样,此次似乎又到了石油巨头们“发挥社会责任”的时刻。

        来自卓创资讯的统计数字显示,中石化、中石油两大巨头分别采取措施增加柴油供应,中石油10月柴油产销量相对去年同期均增加约30万吨;8月至10月,中石化累计增加31万吨柴油供应市场。

        然而,这并未能阻止住如野火般蔓延的“柴油荒”。进入11月份以来,针对愈演愈烈的柴油荒,中石化总部下达文件,要求下属炼厂增产柴油,并称炼厂每超计划多生产一吨柴油即可得1000元奖金。其中,9日,中国石化旗下的燕山石化公司重启了一个年产能250万吨的炼油装置,旨在缓解国内柴油荒。对此,中石化集团补充称,该装置即日起每月将生产50,000吨柴油,以加大市场供应。
       
        而中石油集团也下发紧急通知应对柴油紧缺,11月将日均生产柴油16.8万吨,比10月日均增加1万吨。

        根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目前,除增加炼油产量外,9-11月份两大公司已开始从成品油国家战略储备库内紧急抽调资源供应市场,同时,11月柴油增产量将达到60万吨。

        上述“保供”行动进行的同时,柴油供应短缺造成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也促使政府采取紧急措施,以国家发改委为例,本报从相关渠道获悉,进入11月份后,其价格司已针对国内多个地炼厂批发价超过最高限价一事展开调查。

        “限价”大棒的高举中,本报注意到,在各大资讯网站,每日更新的山东地炼报价一栏成为空白。期间,为规避政策风险,淄博、东营、潍坊等多家地炼厂直接称,“除非成交,否则没价。”

        不断地的反问

        地炼的举动显然引发了石油巨头的不满。“都是地方炼厂趁火打劫惹得祸。”11月10日,中石化方面一名不愿具名的高管这样告诉本报。

        “我们并不否认我们的逐利性,但与作为掌控更大油源的两巨头批发停批、限量相比,我们提高价格又算什么?”淄博一家大型地炼的负责人对此十分不服。

        除了互为指责外,为阐明此次油荒,11日,中石油更是在官网直接列举,导致柴油供应紧张状况的7大因素,包括国际原油价格攀升、柴油资源长期短缺、化工产品的市场需求量挤压油产、炼厂设备检修、第四季度柴油消费旺季、突击式拉闸限电、游资炒作等。

        “‘第四季度柴油消费旺季’和‘国际油价攀升’说,我们不予认同。”国内一不愿具名的成品油分析师称。

        他说,4季度是否为消费旺季,略懂常识的人都明白。其次,至于国际原油的推动,更不能立足。这名分析师称,日前国内市场柴油价一度飙至7900-8100元/吨,根据相关历史数据,这一价格已基本与2008年国际原油147美元/桶时的国内柴油报价持平。

        同时,对于“化工产品的市场需求量挤压油产”和“炼厂设备检修”,业内似乎更不予认同。他们认为,既然控制大量油源的巨头们知道柴油资源长期供应短缺,如今加之柴油高位运行,根据资本的特性,以宣扬“社会责任”为己任的他们又怎么能任由“化工产品需求挤压汽柴油产量?”

        至于“炼厂检修”,“假如中石油说法4季度为消费旺季,那么他们为何还要在8-9月消费旺季来临前检修?”上述分析师称,而“拉闸限电”风潮下,各企业自己的柴油发电机又能吃掉多少柴油,以致造成油荒?”

        迷雾重重

        7大因素,5个经不起推敲,剩下的似乎只有游资炒作和柴油资源长期短缺。“成品油市场上,囤积销售的情况由来已久,游资的炒作也并非今年就有。况且,游资来无影去无踪,迷雾重重。”国内另一大型资讯网站方面认为,游资或许推波助澜,但对于一个庞大的油市言,它的力量依旧相对薄弱。

        而对于上述“柴油资源长期短缺”说,业内更是认为,这依旧是石油巨头们的借口。一项来自石油部门的统计,去年我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预计为2.21亿吨左右,产量2.27亿吨左右,实际过剩产能近600万吨。到2015年,过剩产能或达2.2亿吨。

        而根据媒体报道,今年前8个月柴油产能和销售均出现过剩时,两大集团为了消化库存,完成季度销售任务,拼命加大出口,不断向商务部申请增加成品油出口配额,甚至不惜低价出口。

        海关公布数字显示,今年1至10月成品油出口量同比增19.8%至2290万吨,其中10月出口量为188万吨。今年5月4日,对于来自媒体的质疑,中石化宣称,其出口一定数量的成品油,一是由于国内炼油能力近年增长较快,而国内市场需求受金融危机影响增幅放缓。二是为调整国内油品供应结构,近年国内汽油需求增长较快,柴油供应相对过剩。然而,时过半年,资源却突然紧缺。

        上述出口同比增长的同时,今年1-9月,国内原油进口量也一直持续处于高位。其中,9月份原油进口量达到2329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35.4%,这一数据曾创历史新高。

        然而,进入10月后,国内原油进口量却突然急速跳水。10日海关数据显示,2010年10月份中国进口原油1639万吨,环比大幅回落30%,急跌至年内最低点。而这一发生在油荒之前的、且明显低于正常水平的进口数据,显然又给成品油市场平添了又一层迷雾。

        破解之道

        事实上,成品油市场的迷雾重重由来已久。

        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虽然非实质性油荒,无损宏观经济大局,但解决能源瓶颈,尽快理顺定价机制及打破垄断是关键,而并非油荒愈演愈烈时,石油巨头们畅言关于“发挥社会责任”的一时奔跑。

        然而,本报梳理发现,为解决能源瓶颈等问题,国内早在1998年6月就出台《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12年间,尽管呼吁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声音不绝于耳,虽然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的官员在各种场合多次表示,要实现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市场化。但截至目前,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一直举步维艰。

        这样的观点也引发了高层的关注。今年年初,国内气荒发生时,路透社曾引用国家发改委一位不具名的人士指出,能源价格改革在中国已说了很多年,但因涉及多方利益,“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只有到了快扛不住的时候才会下决心动手(改革)。”

        对此,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能源问题专家牛犁也表示,缺乏市场竞争主体、监管体系的不成熟以及多头管理,是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的主要障碍。目前,国内石油市场竞争不充分,成品油市场仍以中石油、中石化为主,是典型的双寡头垄断格局,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及其他国企能源企业很难参与,几乎起不到作用,市场竞争主体仍有待于政府培育。

        值得庆幸的是,除了被业内寄予厚望的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正力争年内出台外,目前这场油荒中,并没有跟风的山东正积极运作在石化这个资源高度垄断的行业中,组建中的品牌——山东石化。

        对于这个由山东省经信委推动的项目,“山东石化”被视为地方与央企的角力。但这种角力能否持续推进,同样需要进一步观察。毕竟,生命线——油源,依然捏在巨头手里。 

  • 文章关键词: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