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宏观扰动频繁 有色市场何去何从?
宏观扰动频繁 有色市场何去何从?
  • www.chemmade.com
  • 2020-10-22 09:22:08
  • 期货日报
  •   本周,国内大宗商品尤其有色市场延续涨多跌少态势。截至周三,沪铜期货主力2011合约收报52150元/吨,上涨1.48%;沪铝期货主力2011合约收报14720元/吨,下跌0.34%;沪锌主力2011合约收报19780元/吨,上涨2.28%;沪镍主力2012合约收报121730元/吨,上涨1.8%。

      市场分析认为,近阶段金融市场风险偏好随新冠疫情、美国经济刺激措施与政治局势快速摇摆,全球资产价格尤其股市及大宗商品高位双向波动较大,继续反弹更多寄希望于新冠疫苗前景及新一轮经济刺激措施尽快出台。目前宏观因素主导下的有色市场高位振荡等待宏观趋势方向。

      “在今年有色市场波澜壮阔的行情走势中,宏观扰动贯彻始终成为主导因素。”在金瑞期货有色研究员高维鸿看来,目前主导有色行情走势的宏观因素在于全球经济复苏的实际情况,背后关注的是经济数据的表现以及宏观政策的变化。当然在目前的特殊背景下,新冠疫情的发展及边际变化依然关键。

      从全球宏观经济层面来看,中信建投期货有色分析师张维鑫告诉期货日报记者,2019年下半年本该是全球经济新一轮上行周期的起点,理论上包括有色金属在内的大宗商品都有望迎来一轮上涨行情,但是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断了全球经济回升,也对有色市场走势造成了显而易见的影响。

      站在当下,他认为全球经济处在从疫情冲击后的至暗时刻中持续复苏的状态,并且有很大可能重新回归2019年下半年后开始的上升趋势。参考美林时钟投资周期,经济复苏过后是繁荣,而繁荣则是商品上涨的最佳时段,而这也是有色价格特别是铜价重要的支撑来源。但同时也能看到,现在又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影响着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这些因素包括新冠疫情、美国大选及经济刺激法案的博弈,以及中国经济回暖的持续性和复苏程度等。

      具体来看,首先在新冠疫情方面。张维鑫表示,目前欧洲正在经历严重的二次暴发,且群众对于政府的防疫措施缺乏配合,让防疫难度不断上升。若疫情进一步在欧洲蔓延,可能会影响这一全球重要经济体的回暖,并最终拖累全球经济复苏。并且,随着北半球逐渐进入冬季,全球很多地区都面临疫情二次暴发的风险,这也将使得市场乐观情绪趋于谨慎。

      其次,看向美国方面。他表示,随着11月临近,美国大选走向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尽管从民调来看,民主党候选人拜登当选的可能性更高,但不到最后时刻不确定性就无法消除。此外,无论是特朗普连任还是拜登上位,市场都需要重新观察美国这一全球最大经济体下一步将迈向何方。而这种不确定性是市场所厌恶的,在大选结果落地前会使得市场交易变得谨慎。

      高维鸿告诉记者,在大选背景下美国财政刺激法案与之产生密切的联系。由于美国政府对疫情控制的消极态度,因此财政政策成为支撑市场信心的重要因素。“尽管大选本身难以对有色市场产生趋势性的影响,但是新的经济刺激法案的落地时间以及支持力度,将直接对市场走势形成扰动。”他说道。

      张维鑫表示,在大选临近这样一个关键时间点,新法案或多或少带了些政治博弈的色彩,这也使得新法案的不确定性上升。当然,这个不确定性主要集中在条款内容和推出时间上,最终推出是基本可以确定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博弈后,目前推出时间上的僵持对市场的影响已经减弱,并且在大选前推出的可能性还在上升。

      在他看来,美国新刺激法案的推出对铜价是一个利好。一方面,它能够提振美国经济,也就利于全球经济的复苏,这对商品价格当然是一种利好;另一方面,它意味着市场上将会有更多的美元,美元贬值压力上升,而且通胀预期将进一步升温,这也对铜价有利。

      最后,作为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的领头羊,中国经济走向也是影响有色市场走势不可忽视的一环。以铜为例,中国几乎占据全球铜消费的半壁江山,若中国经济能够持续复苏,则未来铜需求的基本盘得以稳住,铜价的支撑乃至上行力量都会增强。

      在高维鸿看来,无论是三季度GDP增速、9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社消零售情况环比均继续改善,表明中国经济仍然处于向上不断复苏的状态。此外,9月社融数据方面也较为亮眼,对后续经济的上行提供动力。整体而言,他表示,国内经济复苏年内仍将持续,由于有色各品种的国内消费均占全球市场最大比重,因此中国经济持续良好的表现是支撑有色价格维持高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化工制造网将随时为您更新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网资讯动态。

  • 文章关键词: 有色金属、期货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